Post a new post
Open the left side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扯淡

[Copy Link]
301 0

Register now, make more friends, enjoy more functions, and let you play in the community easily.

You need Sign in Can be downloaded or viewed without an account?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x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扯淡633 / author:Eddy / PostsID:1556956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这其实是很多年轻人的状态,他们盲目的自信,以为可以用肢体上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以致于终日瞎忙,陷入了低成长的陷阱。

Actually,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将一辈子的聪明,都耗费在肢体的勤奋上。

今天这篇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  01 -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

以下这个故事,人们常常用来说明执行力的问题。

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张三升职加薪,李四却没有,于是李四找老板理论。
老板对他说:「李四,你现在帮我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不一会儿,李四从集市回来,向老板汇报:「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老板问:「有多少?」
李四不知道,于是赶紧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 40 袋土豆。」
老板又问他:「价格呢?」
李四说:「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啊。」
于是老板让李四先坐下休息,并把张三叫来,吩咐他去做同一件事。
张三回来,向老板汇报:
「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 40 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 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一定能赚钱。」
此时老板转向了李四,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张三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从执行力角度看,是李四做事没有责任心;但再深入地分析,他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他有两个方面不如张三:
一是不愿多动脑筋深入思考;
二是釆取低级思考方式,很多方面想不到。
伯特兰·罗素说:
「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观察我们身边不少看似勤奋的人,却混得不行,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低效勤奋者」。
「低效勤奋者」有两个特征:不愿深入思考,釆取低级思考。这就导致他们做事效率低,效能低,成长慢。
「低效勤奋者」之所以不愿深入思考与釆取低级思考,是因为这些人不会深度思考。
学渣与学霸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深度思考。
普通员工与卓越员工之间的差别也在于深度思考。
小老板与大老板之间的差别更在于深度思考。

-  02 -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深度思考,首先是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大多数人从学校开始,就习惯了被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计划牵着鼻子走;到了工作单位后,被上级的指令与监督驱使着行动。
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学习与被动思考。本文开头故事中的李四就是这么一个人。
釆取这种被动的学习与工作方式的人,亦步亦趋,跟着别人的思维走。既没有偷着懒,一样的累得像狗;又做什么都做不好,做不到位,内心充满压力感。
而主动学习不是这样的。我注意到那些学校中的一些学霸,他们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节奏,以自学为主。
在他们眼里,学校统一的学习计划与老师,只是其中之一的辅助途径。我见过一位高中学霸,高一就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
我年轻时刚参加工作,就很纳闷:
为什么我的上司文化程度不如我,但他批评我时,总能看到我看不到的问题,想出我想不到的办法?
有同事解释说,因为领导比我经验丰富。我就不服这个邪。于是,我决定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我强迫自己重视并安心本职工作。
其次,在了解工作职责和部门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较高目标、专业能力体系化学习计划与工作计划。 然后,自己找问题,并带着问题在部门內外、行业內外进行广泛的学习与专注思考。这个时候,关键是能够投入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与工作上。
这样一来,经过一段时间,我很快找到了感觉。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都能踩到点子上了。
在我负责的工作范围内,我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与我的见解,都能走在领导的前面。
这样不但使绩效明显提升,博得上司的赏识,而且自己也感到对工作有了发自内心的兴趣,还心情舒畅,不像过去一样有压力了。

-  03 -从「低成长区」向「高成长区」升级

我公司下面有个电话销售部门,不少销售人员业绩平平,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增长。而有一部分优秀销售人员,其业绩经常大幅超出平均水平。
开始时管理层分析,认为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是因为电话打得不够多,不够勤奋。
我后来调来现场统计数据与电话录音,一番了解之后,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
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大多数人的电话量并不比优秀员工少,有的还超过了优秀员工。
那他们业绩落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造成他们业绩差距的原因在打电话的潜客户名单上。
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的作法:
是一直使用公司提供的潜客户名单,日复一日从上班机械地按照话术打到下班,并且形成工作习惯,乐此不疲。业绩没有突破,就抱怨公司提供的名单不好。
而优秀销售人员的作法:
一是充分利用好公司名单,开动脑筋,每天下班后对客户进行分析,然后区别对待,对成单可能性大的潜客户多花时间并自己设计针对性强的话术;
二是不依赖公司的名单,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开拓找新名单的渠道。

我认为影响一个人成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将你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哪里,是选择「低成长区」还是选择「高成长区」。
什么是「低成长区」?
「低成长区」:
一是指岗位上那些你熟悉与熟练的并长期重复进行的工作及工作习惯。这种工作往往改进少,不能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绩效突破与提升。
二是指杂乱分散的工作范围,由于缺乏专注聚焦与深入也无法进步。
由于不少人都不愿意面对陌生的、需要投入新的学习努力、费脑力担风险的事情,所以宁愿呆在「低成长区」。
因此,「低成长区」成为了一种使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舒适区」。
不少将时间精力投入在这种「低成长区」的人们,看起来在每天忙碌,每天都很勤奋努力,甚至自己感到充实而心满意足。
殊不知,由于进步缓慢,正逐渐被另一种每天都在「高成长区」高速成长的人远远甩开。
什么是「高成长区」?
「高成长区」包括:可以驱动职业发展与专业进步的新工作;原有工作的改进、学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行动。
从「低成长区」进入「高成长区」,是深度思考的进一步升级。
上述案例中的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他们之所以落后,因为不舍舒适区而滞留于「低成长区」。
而那些绩效优秀的员工都是选择在「高成长区」奋斗与学习的人。因此他们的能力不断提高,瓶颈不断突破,资源优势不断增强,绩效持续增长。

-  04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在前几年大众创业的热潮中,我认识的一位老乡。他 30 来岁,也按奈不住心潮澎湃,说老子决定不打工了,创业当老板去。
他拿出准备结婚买房的钱,加上找众多亲朋好友众筹的款子,共逾百万,开了一家餐馆。
我是偶然去吃饭碰上他的。吃完之后,他问我,餐馆办得怎么样?
我实话实说,你这个啊有两个战略上的问题:一个是地段偏僻了,另一个是菜品虽然有特色,口味也挺好。但根据我对周边人群的了解,你这定位有点不精准,高不成低不就。
这老乡听了有点不高兴,跟我大谈什么工匠精神,要精益求精创一流菜品。
最后他说「这地段偏是偏了点,但租金便宜。我可以把省下的资金,用来作广告,搞宣传,打响牌子,还是划算的。」
后来听说他在广告与促销上做了很大努力与很多动作。如微信宣传,店內有奖促销,优惠促销,派人在路口发广告传单,到附近小区与写字楼贴广告。
可以讲,凡营销教课书上提到的促销招术,他都几乎用了一遍。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半年后便停业倒闭了。
我发现,不少人有一个盲目的自信。以为战略上的短板,可以用正确的战术和增加战术资源投入,来弥补,来挽救。
这实质上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战术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但更有价值的部分——战略思维与战略决策。
而这种「战略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战略决策失误,结果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前面所讲的选择「低成长区」还是选择「高成长区」,这都属于战术层面的思考,这些你选择对了,做对了,也还是不够的。
比战术层面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战略层面的深度思考。
你必须把决定事业全局与长久成败的战略决策视为头等大事。在战略上多学习,多动脑子,多花时间,多选择,多比较,不怕麻烦,力戒「战略思维懒惰」。
要能「忍、等、准」,有耐心,时刻准备,创造机会,但勿因急躁而轻举妄动。
如果你是公司老板,就须选择一个好的行业,好的商业模式,把握好机会,使机遇同自己的核心能力、关键资源、价值观相匹配。然后,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
如果你是职场人士,在注重选好行业、公司平台时,更要选好职业,并且使这些选择与自己的专业、特质潜能、价值观相适合。然后,根据环境和公司未来发展趋势、未来机会制定自己的长远职业发展计划与新能力学习计划。
在战术层面,要深刻理解与执行公司战略与个人职业战略,不偏离战略,并充分用好主动学习、高成长区的思维方式。
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将一辈子的聪明,都耗费在战术上。
当你抬头一看,你精益求精的事情,它们所在的职业或行业已被甩在时代高速奔跑的列车后面,或者己经衰落,或者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都很低微,或者前进的战略大方向错了。

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交个朋友吧!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扯淡657 / author:Eddy / PostsID:1556956
"Small gifts, come to Huiyi to support me"
No one has offered a reward yet. Give me some support
comiis_nologin
You need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Sign in | 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Point rules of this version

more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238-168-2638 QQcustomer service Monday to Friday 20:00-24:00
Quick reply Back to top Back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