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a new post
Open the left side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materials Wealth is Growing: The Essence of Monetary Issuance

[Copy Link]
981 0

Register now, make more friends, enjoy more functions, and let you play in the community easily.

You need Sign in Can be downloaded or viewed without an account?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x
  今年五月一日劳动节,一群有钱或有闲的人齐聚杭州,座谈傅海棠的逻辑经济学之货币理论,在长达10多个小时的交流中,大家消除了误解,形成了共识,对中国经济前景更加充满信心。会议中让人最感慨的是已经67岁的林存福先生,远道而来后,他凌晨三点醒来,看傅海棠先生的理论选编,兴奋得就此不眠,一直到早上七点多钟。林先生也是一位奇人,我今后会写一下他的投资理论,目前正在研究中。这次会议达成的多项共识中,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条还是解释中国货币是否超发的“傅氏理论”:货币超发与否,判断的标准是促进了生产否。本文即就此展开探讨。


  上一次,我写完《傅海棠价格论:货币永远涨……》一文后,不少粉丝来信质疑,我也有些顾虑,在一次见面谈话的时候,我不无忧虑地问他:


  傅老师,如果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增长,你考虑过未来的结果吗?我们现在的M2已经接近160万亿元了,按照你的理论,将来会变成1000万亿元、1万万亿元,货币规模那么大,物价也许很离谱,怎么办呢?


  傅先生微微一笑:到时候啊,一个包子卖1万元了,怎么办呢?货币改版啊,新版货币1元等于老版的1万元,好了,一个包子还是1元钱。简单了。


  我一听讶然,想了想说:如果这样的话,对穷人是太不公平了,几乎等于一次掠夺。


  傅海棠先生不以为然地说:都有钱等于都没钱,都没钱等于都有钱。全社会货币同时贬值1万倍,所有人都没有影响。所以,货币改版,对社会没有任何影响。


  果真如此吗?仔细想想,却真的就是那么回事。我们很多学者和民众,习惯于以当前的数字谈论事情,却不知道很多事情历史上早已发生。甚至于傅海棠所说的货币改版无影响,在历史上也确实曾一次次地发生过。


  千家驹、郭彦刚两位学者的《中国货币演变史》曾详细记录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各个朝代的货币发展变迁的历史。其中,对于明朝的货币超发,他们有过统计——1375Year to1618Year,243年时间里,大明宝钞先后发行十一届,每一次都是新钞换旧钞,货币贬值的速度是惊人的: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materials Wealth is Growing: The Essence of Monetary Issuance462 / author:7788 / PostsID:580306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明王朝成立不久,货币就开始逐渐贬值,到1444年,相比洪武八年,在70年时间里,货币贬值100倍。到1488年,相比113年前,货币贬值1000倍。又过了30Year, to1618年,货币贬值1万倍。


  看起来波澜壮阔的货币贬值过程,如果仔细算一下243年时间里的复利水平,其实只不过3.86%而已。在这个复利标准下,大致是60year(中国纪元一个甲子)货币会膨胀到原来的10倍——120年则100Times,180year1000Times,240year1万倍。


  其实,明朝的货币增发还是相对温和的,或者说非常温和。元朝1260Year to1287年,短短27年时间,货币增发212倍。到1310年,货币增发1253倍。这是50年就增加1250倍的例子。


  当然,这还不算夸张的。按照千家驹等的推算,赵宋王朝300年,看起来物价很平稳,但实际上,大宋王朝先后发行很多节届交子,仅仅南宋时期就发行了20届,按照新币兑换旧币5元的比例计算,货币贬值会达到100万亿倍——对比一下今天的津巴布韦,百万亿元的货币算啥呢?只能说黑人太傻,如果学一下中国南宋时期的做法,早就该100万亿元津巴布韦币折合新币1元,方便百姓掌握和计算了。


  以现今的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等国的例子可以证明,货币同等贬值(或者货币同等增发)的情况下,对全体国民的影响是等同的。从这个角度说,傅海棠先生的观点完全符合历史和现实的情况——如果货币规模膨胀到一定程度,1万元折合新币1元,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认识不到这一点显然是不行的。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规模惊人,物价比抗战前的1937年高出3492万倍,goldrise in price462万倍——但是,这还不算完,1949year5月国民党政府垮台前,以法币计价,上海的物价比1937Annual growth36.8万亿倍!


  殷鉴不远。看看中国80年前的光景,对照一下今天的世界,你就会发现,津巴布韦的故事没有任何新鲜感。无论是实物货币还是硬通货时代,抑或现在的纸币时代,一个健康或者不正常的社会,货币总是在不断增长的,而且增长的速度,是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的。这是社会的常态,或者说是人类历史的常态。


  今天的人们之所以会觉得当前中国的货币增长速度太快,说白了,是因为以前(新中国成立6年后到1990years)的货币长期稳定的结构。


  新中国的货币史,可以追溯源头到北海币。抗战胜利后,薛暮桥在山东胶东半岛主持发行的北海币,以棉纱布油盐五种实物作为储备发行北海币,很快将法币挤出了山东市场。1948年的中国人民银行也实施了类似的实物货币发行模式。但是,1949year1月,在天津,6元金圆券可以兑换1元人民币。5月在上海,要10万元金圆券才能兑换1元人民币。从中你能看出哪一种货币贬值的速度?


  即便如此,到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发行面值5万元的人民币。后来,为了精简货币,1955年,新版人民币出笼,1元等于过去的1万元。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切货币,其实都是以1955年为基准换算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1955年发行新版人民币,那么,我们今天统计的M2就不是160万亿元,而是160亿亿元。


  赵宏瑞先生在《中国货币总量论》一书中,用一以贯之的原则换算了中国的货币总量。按照他的算法,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中国货币的历史演变规律,当然,是以1955年货币改版之后的数据为准:


  1956年,中国货币总量592RMB100mn


  1976年,中国货币总量2556RMB100mn20Annual growth3.3Times.


  1996年,中国货币总量77373RMB100mn20Annual growth30Times.


  2016年,预估货币总量160Trillion yuan,20Annual growth20Times.


  回顾一下历史,你是喜欢1956-1976呢,还是喜欢1976-1996呢?抑或是1996-2016呢?毫无疑问,中国人幸福感上升最快的时期,恰恰是1976年之后的这40年。而这40年,按照赵宏瑞的估计,中国货币增长600Times!


  这最起码说明一个道理:货币适度增长,才会有幸福生活。货币冻结,则社会难以有进步。


  (中国历朝历代中,大约只有大清王朝没有滥发货币的历史。按照千家驹等的考证,在顺治钞贯之后,大约有200年的时间,清朝政府没有发行过纸币。各地民间自行发行纸币和硬币,白银是清朝的硬通货。但试想一下,清王朝完全没有自己自主的货币体系,一切受制于人,到后来崩溃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么,如何衡量货币增发是适度的还是超发的呢?我就此求教于傅海棠先生,他说:只要货币有利于生产进行,有利于财富增长,就说明货币发行是适当的。简单地说:物资不紧缺、财富在增长。


  何谓物资不紧缺?就是你想买的东西总能买到,不至于因为物价上涨以至于有钱买不到东西。回首历朝历代战乱时期,什么最宝贵?实物最宝贵,没有人愿意将法定货币留在手里,都迫不及待地想将货币换成实物,而且实物很紧缺,那就是不正常的。民国政府的末期、今日的津巴布韦,就是不正常的典型。


  何谓财富在增长?傅海棠先生的理论是:货币不是财富,而只是财富的符号。实物才是真正的财富。看看自己周围,高楼大厦桥梁道路车船飞机以及室内的各种家具,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才是财富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身边的财富在不断增长,就说明货币的激励劳动的属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货币就只是增发,而不是超发。


  所以,如果你懂经济,有学识,可以用流量M2AndGDP的比值,看看经济增长是否与货币增发是同步的,就能得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你嫌这个数据没有可比性,要用最简单的原则来做判断,那就是傅先生所说的物资不紧缺、财富在增长。


  当然,用M2的流量做对比,也还是有问题的。杭州座谈会上,不少人反对将传统的M2数据用于对傅先生理论的解释。事实上,对于M2的功能及应用,赵宏瑞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也明确提出了批评意见。在他看来,简单地将各类存款归纳到M2里面,没法真实准确地反映货币数量,也不容易观察是否有货币超发的现象。所以,他提出了新的货币恒等式:


  货币总量=账户存款+流通中的现金+金融资本净值


  而所谓的货币是否超发,他提出的公式是:


  整体存差=存款总量-贷款总量-债券总量+流通中的现金+金融资本净值


  =货币总量-派生存款


  在他看来,只有整体存差才是反映货币增发与否的指标。


  不过,以他的模型去推算,到2012年,中国的货币超发量也不过是18万亿元。这个所谓的超发量,其实基本等于存款总量-贷款总量,与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水平是相当的。


  也就是说,扰了这么一个大圈子,他想说明的问题是:存款比贷款多的部分(超存),就是超发的货币。


  赵宏瑞给出的超存理由是1995年之后央行实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在他看来,一国商品,如果生产总量是100,则对应于本国货币100元。但如果把其中的50出口,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央行会为出口的50再发行货币50元。于是,产出还是100,但国内的货币变成了150元。这就是货币超发的根由。


  其实,赵先生是发现了问题,却找错了原因。中国存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只是央行的foreign exchange制度(比如说有1元美元则发行对应人民币予社会流通),更重要的是现代金融工具的深刻变迁:实物纸币渐成昨日黄花,电子货币大行其道。


  比如说,1994年之前,中国的存差是负值——这一点,我相信很多业内人士也不甚了了。在1994年之前,中国的存款减去贷款,得出的结果是负数!


  为什么呢?你可以说是因为那之前的贷款类似于拨款,有额度。但从本质上说,是企业的采购行为仍然依赖大量现金。某企业贷款100万元去采购,他可能要提着100万元现金奔波大江南北。此时,在金融企业统计上,贷款是单独的科目,也是流通中的现金,存款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了!但后来,随着电子系统的运用,企业再去贷款100万元,提取的现金就很少了,这100万元会直接体现在企业账面上的存款100万元和银行体系下的贷款100万元。于是,在银行体系内,存款减贷款,就渐渐变成了负值。其中的负数,渐渐就受制于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了。


  有一个数字可以佐证上述推论:1995年之前,中国货币体系中,流通中的现金一直是占全部货币总量的20%about.1995年才下降到15%,其后越来越低。目前,中国的流通中现金占货币总量的规模已经不足5%了。几乎所有货币行为都电子化了,企业贷款1亿元,在统计上是存款增加1亿元、贷款也增加1亿元,在财富没有任何转移和变化的情况下,M2的总量却增加了1RMB100mn


  所以,用M2来评价货币是否超发,不就很荒谬了吗?从这个角度说,赵宏瑞提出的新的货币体系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M0:流通中的现金(不含银行的库存现金);


  M1:整体存差=deposit-贷款;


  M2:贷款总量;


  M3:存款总量


  在这种假设下,M3+M0===M2+M1===我国货币发行量。


  同时,赵宏瑞也提出了传统的交易方程式的不足。不管是费雪的解释还是萨缪尔森的观点,曾经被货币学派视为圭臬的方程式,也遇到了新挑战:


  MV=PQ


  在传统理论中,依据上述公式,货币增加就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而过去10年全世界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货币增长了,但物价却并没有涨。为什么呢?因为费雪的公式右项本来就有问题,PQ的结果并不是GDP,也不是社会产出,而只是社会交易总量。但是,在电子系统下,货币却可以在同一个时点上无限次交易,从而使得货币流通速度非常快。V增长得很快,但P呢,却纹丝不动!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傅海棠的观点:1971年之后,纸币变得纵横恣肆,奔放无羁,传统的货币理论黯然失色,再也无法解释社会现象。此时此刻,如果没有新思维,根本无法理解中国奇迹。如果没有新视野,就会天天计较于货币超发与否,而忽视了社会财富增长的现实。


  所以,为什么会有中国奇迹?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掌握了货币自主权,货币发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调整,一切只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促进财富增加、促进劳动生产。


  风光长宜放眼量,货币的增长是绝不会更改的长期趋势。认识到这一点,才会由衷释然,很多疑惑会迎刃而解,中国奇迹就呼之欲出了。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认清大势做长线,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抑或投资,不就都有了自己的正确选择了吗?


作者:扬韬
"Small gifts, come to Huiyi to support me"
No one has offered a reward yet. Give me some support
comiis_nologin
You need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Sign in | 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Point rules of this version

Pepperstone-4
more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238-168-2638 QQcustomer service Monday to Friday 20:00-24:00
Quick reply Back to top Back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