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a new post
Open the left side

2021:中国经济政策大变局

[Copy Link]
338 0

Register now, make more friends, enjoy more functions, and let you play in the community easily.

You need Sign in Can be downloaded or viewed without an account?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x
This post was finally written by 2233 to 2020-12-23 17:58 edit

徐瑾:中央经济工作有什么信号?面对中国经济的老问题,如何处理?当强调内循环甚至需求侧时,意味着中国开始了战略转移,即面向内在。

天安门广场

2021:中国经济政策大变局138 / author:2233 / PostsID:1591012
走完见证历史的2020,百年一遇的疫情,十年一次的熔断,更不用说国际政治与经济纷争。昔日乘风破浪的梦想也开始褪色,996、躺平、内卷,逐渐成为普遍心态。

2021会好么?每个人都报以厚望,理想美好,而现实却会以无情逻辑展开。2020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给市场什么信号?

一定调:新局面中的老问题

每年岁末的中央经济会议都是万众瞩目,其最大作用之一,在于揭示高层对形势的研判。从中央经济工作通稿(以下简称通稿)来看,总体结论是内外结合,对内谋求稳定底线,对外强调多边主义。

从通稿定调来看,首先是肯定成绩,尤其强调“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

这意味着,关于疫情应对以及2020年整体局势,高层基本是肯定态度。

疫情中,各国面对疫情的表现不一,而中国的表现在国内舆论中得到不少肯定。从经济表现看,中国经济从负增长回归常态增长,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这一成绩背后,其实也付出了一定代价。经济恢复基本依靠投资、尤其是基建与房地产的投资,来拉动形成——这意味着,过去的老问题,比如不赚钱的僵尸企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以及更大的金融风险,并没有随着经济恢复而消失。

从国外来看,随着疫苗陆续推出以及拜登当选,困扰市场的最大不确性正在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风险的消散。

我曾经在《徐瑾经济人》专栏中谈到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内外趋势,首先是中美纠纷长期化,其次是在国内投资回报率下降。可以说,这两点是中长期趋势,目前并没有根本改善的迹象;这两点最终引发第三点,即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下滑,亦即所谓软阶层社会形成。

也正因此,高层研判国内外形势,结论并不乐观。“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所谓经济的持续恢复与高质量发展,面对中国经济的老问题,如何处理?这就留给了宏观政策很多想象空间。

two 趋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走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来看,宏观政策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其中,一句“不急转弯”引发金融机构不少解读。注意,这不是不转弯,只是时机未到。

既然提到急转弯,自然表明决策层已经看到了2020年抗疫形势之下具备必要性的宏观政策,不再应该,也不再能够以原有轨迹继续执行,不论是大幅增长的社会融资总额还是宽松的财政政策,都有调整的必要。以怎样的力度与速度,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整,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也搅扰着市场人士的忧思。

通稿这样定位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更可持续”意味着,财政宽松力度将会弱于2020年,这比较容易理解;而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则封闭了开支下行空间。

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的重视得到延续,暗示将有更多政策与措施出台,一方面将隐形债务显性化,另一方面杜绝债务无序违约风潮。

而对货币政策则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

“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比2020年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行,对于市场来说,一个更紧的信用环境呼之欲出,对企业、银行都是挑战。一方面,信用边际收紧往往对应经济上升动力的边际减退,另一方面,银行在此环境中往往需要面对信用大跃进之后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表述让之前的担心有所缓解,2021年预期不会重复2018年“去杠杆”政策的做法与力度,也呼应了前面“不急转弯”的表述。

有意思的是,2020年岁末,前财政部长楼继伟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批评,引发系列争论。债券市场衔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确实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的核心。

有争论总是好的,让决策层与市场提前看明白问题,准备预案;同时这也意味着,未来政策协调难度会更大,各个部门之间博弈,也会更直白。未来,各个监管部门,一个方向可能是走向新一轮合并,即所谓“统一规则,统一执法”。

three 结语:未来经济重点是什么?

对于未来经济,通稿提出了八大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通稿中“自主”二字出现频率很高,比如“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与强调十四五规划强调“安全”,底层意识一致。

中国经济类似一艘大船,当中国经济体量变为全球第二,人均收入迈过10000美元大关时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出圈”,不能隐匿自身的存在感,在世界舞台也引发更多侧目。

此刻,不能仅仅以发展中大国来定位自身。在这个时候,审视中国十四五规划或者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应该换个框架——不仅应该超越一时一地思考,甚至不能局限于几年的维度,而是站在中国经济更高的延长线上,去思考中国经济政策变化。

当我们强调内循环甚至需求侧时候,意味着中国经济其实开始了某种战略转移,即面向内在。这种转变,有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内在的安全需要。如果不存在意外因素,这是个中期趋势。

这意味着,接近战略重点的行业和机构,未来有更大政策倾斜机会,而体制外野蛮生长的资本力量,会面临更强大监管。

至于普通民众,疫情的冬天虽然已经过去,经济的春天却还没有来临,换而言之,在整体投资不振的情况下,内卷化或者软阶层化,还会加剧。这个时候,活下去是第一选择,更加谨慎消费、杜绝盲目投资、思考更多职业赛道,将是更明智的选择。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更多可见作者公号《徐瑾经济人》
"Small gifts, come to Huiyi to support me"
No one has offered a reward yet. Give me some support
comiis_nologin
You need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Sign in | 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Point rules of this version

more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238-168-2638 QQcustomer service Monday to Friday 20:00-24:00
Quick reply Back to top Back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