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a new post
Open the left side

In an era of anxiety, how does reading heal the heart?

[Copy Link]
10824 0

Register now, make more friends, enjoy more functions, and let you play in the community easily.

You need Sign in Can be downloaded or viewed without an account?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x
徐海娜:如果我们能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孩子便有机会获得被文字抚慰的安详,他们任何时候都能获得恢复自信和内在成长的精神力量。
In an era of anxiety, how does reading heal the heart?367 / author:7788 / PostsID:1575572

此世,如


行在地狱之上


凝视繁花


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小林一茶的俳句总是有直达人心的力量。前不久,我看到一则新闻,南京一位女大学生独自前往可可西里不幸遇难。据报道,事主是因为心情不好,才独自一人冒险前往可可西里荒漠地带。当时,我就想起了小林一茶的这则俳句。我不愿妄自揣测这遇难的女子曾经承受了什么,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此世”,不都是“行在地狱之上”吗?问题在于人们如何还能够“凝视繁花”?或者换句话说,人们“凝视繁花”的力量从哪里来?如果没有宗教信仰,人们是否仍可获得“凝视繁花”的精神力量?当人们具有“凝视繁花”的精神力量时,是否就可以在孤独赴死之外,多一些选择?


阅读,令人恢复自信和力量


电影《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和父亲以及其他逃难的人钻进黑不见底的油罐车,前往巴基斯坦。那情景正如其据以改编的卡勒德•胡赛尼的原著中描写的那样——“空气不对劲,它太厚重了,几乎是固态的。”“我很想伸出手,把空气捏成碎片,把它们塞进我的气管。”当阿米尔感到害怕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想点儿别的事情,想想他背过的鲁米的诗。这里,电影的情节和原著不同,原著中没有这段背诗的情节,而是阿米尔在回想美好往事。编剧将其改为通过背诵诗歌来帮助主角恢复精神力量,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原著中的阿米尔11岁时就能背诵鲁米等诸多诗人的长诗了,并且文学作品一直是他获得精神安慰的源泉。“如果我们睡去,我们都会沉寂。如果我们苏醒,我们在他手里。如果我们哭泣,我们是他饱含雨滴的云朵。如果我们欢笑,我们是他那一刻的闪电。如果我们怒而战斗,那是他愤怒的反映。如果我们寻求和平和谅解,那是他爱的表达。”当阿米尔开始背诵诗句的时候,从渐强的画外音中,我们感到他慢慢恢复了自信。


自信是什么呢?我见过的对这个词最好的解释是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自信是个人对于该做的事情肯定坦然去做的态度”,“自信是见到情境中有困难便迎上前去”。文字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编剧和导演大概也是如此确信才这么改得吧,至少他们相信文字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人们认为书籍具有疗愈的功效,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据说古希腊人认为图书馆是具有某种治疗能力的神圣场所。而现代人则发明了“Bibliotherapy”这个词,来专指使用指定书目,用指导性阅读来帮助人修复或增进精神健康的一种疗愈方法。人类的情感和体验很多都是相通的,所以当我们读到别人写的作品的时候,有时会有共鸣,有时获得安慰,有时又受到挑战。而我们读书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就越丰富,我们的思路就越开阔,我们对世界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就越能理解和接纳,也就越不容易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丧失自我。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孩子从小就建立阅读的习惯,孩子便有机会获得被文字抚慰的安详。这样,孩子今生任何时候都能获得恢复自信的精神力量。书籍,不仅仅能够让我们在软弱的时候恢复自信,还能够让我们具有超越自我,提高自己生命境界的动力。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精神力量的生长,而这种内在的成长可以给人带来更深的幸福感。


我过去在香港生活期间,曾经在Facebook上加入了一个香港本地人的“童书交流分享组”。其中有一个妈妈分享过自己孩子的一个故事。他的孩子因为患有轻度自闭症,在学校里几乎没有朋友。但每晚他都会抱着一本书,甜甜地入睡。那本书就是比利时作家希多•凡荷纳贺顿(Guido Van Genechten)的《如果没有人喜欢我,我也要喜欢自己》,是一本深受小朋友喜欢的有疗愈效果的童书。故事的主角是一只被大家嫌弃的小蜘蛛,只是想和大家分享生日蛋糕的他,总是因为自己的外表而受到批评和排斥。最后,他对自己说,“祝我生日快乐!”独自吞下了生日蛋糕。作者告诉小朋友们,即使不被人喜欢,也要好好对待自己。大概就是每天受着这样的鼓励,这孩子才能够鼓起勇气去上学的吧!


很多人都能从阅读中获得力量,众所周知,梵高的画作生前并未受到承认,他是如何坚持画下去的呢?在他给弟弟提奥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对他的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例如他多次提到雨果的《悲惨世界》,他说一次次的重读,是“有益的”,“为的是使某种感情和理想保持下去——尤其是对人的爱。”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中年视力衰退,最终失明,但仍创作不辍。他曾在诗作中这样表达,“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犹记得少年时期,每日繁重的学业之下,同学们依然会在自习课上偷偷阅读很多课外书,哪怕作业还没有完成,喜欢的课外书很难放下。大概就是因为阅读,同学们才有了把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继续下去的动力。老师要求背课本上的古诗词,真得很枯燥,但是翻阅一下《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一下子心情就改变了。通过课外阅读,同学们发现,流行歌曲里的意象,在古诗词里也有,不自觉地就会产生疑问,这些意象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吗?因此就有了进一步探询的渴望。例如那时有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是,“你知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 而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里也有一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原来,后人只不过是把那一杯冷酒,换成了一杯冷水。


阅读对于那时候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想象的世界,是日常生活之外多出来的一段时间和一个空间。德国作家、诗人赫尔曼•黑塞在《魔法师的童年》中有一段话,恰切地描述了那种感受,“我心中有不满或渴求时,这个美好的世界会蒙上阴影,变得可疑。这时我大多可以轻易找到一条通往另一个更自由、更顺利的想象世界的道路。而当我从想象世界返回时,我会发现外部世界焕然一新,重新变得美丽可爱。”而作家笔下这个“想象世界”也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装满了书籍,也装满了梦想。


自由自在的阅读,更能抚慰人心


很多父母都有使用绘本安抚孩子的经验。在前述“童书交流分享组”,有一位香港妈妈就曾分享过自己如何使用绘本《担心》(Little Worries)来开导女儿的经验。她的女儿在上幼儿园的时期胆子很小,经常为一些小事担心。《担心》讲述了小熊阿奇为头顶有一朵乌云的事情而百般苦恼的故事。这本书是曾获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童书大奖的安•艾珀的作品之一。那位妈妈成功地使用这本书,让女儿明白每个人都有担心的事情,但是就像故事里讲的那样,随着太阳出来,乌云就不见了,小熊阿奇的烦恼也就跟着消失了。我们只要勇敢面对,一切都会过去的。
In an era of anxiety, how does reading heal the heart?607 / author:7788 / PostsID:1575572
Image source:Getty Images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故事来安慰他们,但是孩子一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在阅读方面就会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我们任何利用书籍来“说教”的企图都会被无情地识破。公益组织泉蒙读书会公益讲师周颖老师就观察发现,学生们都喜欢泉蒙图书馆里的书,会一遍又一遍地看,对家长买的书却不闻不问。我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对他自己选的书会看得如痴如醉,对我帮他选的书总是束之高阁。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却无法强迫孩子享受它;作者把书写出来,也无法规定读者怎么读。对同一本书,每个读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很多人读长篇小说的时候会跳着读,遇到喜欢的段落就停下来慢慢欣赏,不喜欢的就快速地翻过去,他们停下来的地方正是能打动他们的地方,停下来的时刻也是文字能发生影响的时刻。所以,阅读也是一件最自由的和最自我的事。自由自在的阅读,因为是一种主动的阅读,比指定阅读更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泉蒙阅读馆的一位受益学生安灵远曾经撰文,描述了自己对阅读馆的感受,她说当她看到书架上的那些书籍的时候,感觉就像阅读馆墙上的那首小诗,“一千年一万年,也难以诉说尽。你遇见了我,我遇见了你,……”这种遇见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读书,正是一种遇见。阅读的过程就是自由自在的心灵间,一场精神世界的邂逅。我们内心的感受,有时候尽管不是那么明朗,却总是能在书籍里找到回应, “对,那就是我未曾说出的话。”有一次,我在台湾作家蔡颖卿的一本书里读到一段文字,她笔下所描绘的情景和我的童年竟有几分相似。她说,小时候吃糖,吃完了,还要把包装纸平整地夹在书页里。“日久年深,再见时仿佛又重享一次当时拥有糖的愉快,那滋味是可以反复在回忆中咀嚼的。”小时候,我也收藏过糖纸,而她说出了我未曾说出的话。还有一次,读刘昌元教授解析尼采的一本书,讲到尼采如何“自我超克”的主张时,引用尼采的话说,一个求知者“必须强迫他的精神在违反其精神倾向下去认知事物,并且常违反其心灵的愿望——藉着在他想说是、爱及崇拜的地方说不——并且因此作为残酷的艺术家及转化者而行动。”看到这里,我也想说,“对,那就是我未曾说出的话。”想要超越自己,就要走出认知的“舒适圈”。可以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这样被触动的瞬间太多太多。因此,我常常会手写笔记,抄写下那些令我心有所动的字句,在我需要疗愈的时候,它们就是我的精神宝库。


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人世间的所有悲哀。”而我更喜欢赫尔曼•黑塞所说的,“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通过阅读,来找到那个最有生命力的自我。很可惜,现在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不那么多了。手机比印刷品更能吸取人们的注意力。当我们把“要好好阅读”的期待都放在下一代身上的时候,也要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可曾享有被书籍抚慰的安详。
"Small gifts, come to Huiyi to support me"
No one has offered a reward yet. Give me some support
comiis_nologin
You need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Sign in | 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Point rules of this version

more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238-168-2638 QQcustomer service Monday to Friday 20:00-24:00
Quick reply Back to top Back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