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a new post
Open the left side

一个人开始高度自律的4个迹象

[Copy Link]
249 0

Register now, make more friends, enjoy more functions, and let you play in the community easily.

You need Sign in Can be downloaded or viewed without an account?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x
肆无忌惮的放任自己,这样得来的自由,终将在现实中轰然倒塌。而自律赢来的,是你对现实的自主感,是真正的自由。


1、拿走诱惑,选择断舍离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写作班。


群里有一位小姐姐,很少发言,刚开始不显山不露水。我以为就是普通的素人。


几天后,看到一篇文章,被很多平台转载,发到群里,才知道是小姐姐所写。


文章很有深度,有读者评论“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一看文章,就知道饱读诗书”。


再深扒之后,才知道小姐姐本身就是“爆文选手”,文章经常被各大平台转载。


大家让小姐姐聊一下“爆文”经验。小姐姐说了三个字:多读书。


很多人说,读不进去怎么办?好玩的事儿太多,上网有微信,微博,抖音,刷起来完全停不下来。


放下手机,还有电视,放下电视,又有各种各样的聚会。


小姐姐谈了自己的经验。


她每天会看电视的时间是固定的,手机里除了必要的信息工具和学习软件,没有那些特别吃时间的软件。


聚会之类的活动,她也会提前告诉同事或者同学,自己有哪些时间段可以参加。除了固定的时段,小姐姐统一设定“婉拒”。


正是这样看起来“死板”的安排,让她能够一年读上百本书。


高强度的输入,确保她能够输出高质量的文字。


生活中,有很多充满诱惑力的选择,就像一个个黑洞一样,深不见底,很容易就让我们深陷其中。


而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你选择了聚会,就放弃了沉思,你选择了抖音,就放弃了书本。


如果你想成为交际场上的达人,那你就该把主要的经历放在提高沟通能力上;反之,如果你想成为知名写手,那孤独的阅读和高强度的练习,就是你的必备曲目。


最可怕的是,你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能高度自律,不能形成有效闭环,而是不断在细碎与自我焦虑中耗散时间。


《选择的悖论》里提到一个理论:


[blockquote]
如果一个人选择过多,你在做某个选择,而放弃另一个选择时,你内心会感到不舍和痛苦。这是因为机会成本的影响。[/blockquote]

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做一个选择,你需要放弃另一个带选项以及待选项可能带来的利益。机会成本会让你目前的选择,看起来缺乏魅力。


当你既可以看书,也可以玩一把游戏时,玩游戏的机会,显然能带来的即时利益更大。


放弃另一个选择,比如刷不了电视剧,带来的损失,也会让你耿耿于怀。


人天生就是损失的厌恶者。这样的消极情绪,对我们要积极做事,有很大的危害。


So,一个人开始高度自律的第1个迹象是:能够把那些琳琅满目的诱惑,毫不犹豫的拿开;拿不走的,可以直接限定使用时间。


和选择断舍离之后,机会成本面前的利益和损失,才不会成为困住自己的绊脚石。


2、分解任务,累加够得着的小目标


朋友小源,生完孩子以后,体型一直未恢复,体重居高不下。她下了无数次决心,要开始练瑜伽,跑步,都以失败告终。


小源每次立的Flag都特别宏大。比如明天要练1个小时瑜伽,以及跑步1个小时。


小源说第二天的时候,就开始想:既然达不到,今天就干脆放弃吧,明天再开始好了。或者找很多借口,今天比较特别,上班已经很累了,所以算了吧,明天一定开始。


《自律力》里提到:人们难以自律,其实往往是陷入一种“今天很特别”的误区。


而今天很特别的借口,大部分时候产生于过于宏大的目标。


一旦目标立得太大,就很容易让人执行的时候望而生畏。最可能的结果就是直接放弃。


情况好一点的时候,可能鼓起劲儿跑了1小时,累成一滩泥。


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困境呢?


畅销书《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提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最开始按计划做30分钟俯卧撑,发现根本做不到。


直到有一次,盖斯心想,管它呢,随便做一个也好啊。当他开始只做一个俯卧撑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


做完第一个,盖斯觉得状态还不错,就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


2013年一整年,他都只要求自己每天做一个。


结果是,每次做起来自然不只一个。因为没有心理负担,盖斯发现做俯卧撑的习惯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而且,只想着做一个,就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有时候睡不着,爬起来到地板上开始做俯卧撑。


后来,盖斯如法炮制,在阅读和写作领域,也同样使用这个方法。盖斯在每天写50个字的小目标推动下,写出了畅销书《微习惯》。


事实上,盖斯曾经也是一枚普通大众,挣扎在及时享乐和想要努力的泥潭里。


from2012年的每天至少做一个俯卧撑开始,两年后,他拥有了理想的体型,创作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过的书是过去的10倍,还出了超级畅销书。


目标越大,越容易让人找到各种各样的客观借口。


把目标范围缩小,从只做一个俯卧撑开始,你会发现,所有的心理负担都消失了。你实现目标所受到的客观限制也很少,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


一个人开始高度自律的第2个迹象是:从最微小的目标开始,形成一种新的习惯,让自律渐渐成为一种本能。


3、增强时间颗粒度,优化节奏感


知名企业战略顾问刘润,在专栏里提到一个概念“时间颗粒感”,指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


刘润说:“越是那些自律的牛人,时间颗粒感越细。”


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大约是15minute.


比尔·盖茨的时间颗粒感,大约是5分钟,而一些简短的会议,或者与人握手,则按秒数去安排。


之前看综艺节目《女人有话说》,奚梦瑶和谢依霖担任“生活体验官”,陆续前往五位女明星的家中,节目的第一期她们来到了韩雪家。


两位生活体验官看到韩雪的作息时间表后,彻底惊呆了。


时间表上,某个时间点具体要做的事情,写得很清楚。不止如此,一件事情要多长时间完成,也有确定的时间。


“七点半起床、三分钟洗漱、五分钟上妆。”韩雪的作息安排,精确到分钟,时间颗粒度非常强。


越是牛逼的人,时间颗粒感越细。他们对自己的时间,有一种很强的掌控感。


如何找到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刘润说:


[blockquote]
你约人开会,一般约多长时间。如果一约就是半天的会,那你颗粒度是半天。


你的会都是以小时为单位,那你颗粒度是1Hours.[/blockquote]

先找到自己目前的颗粒度,然后开始逐渐切割,让颗粒度变细再变细。


有这么一个的哥,用时间颗粒度的概念管理自己的出车行为。


的哥根据每天的份子钱,邮费,出车时间,算出自己的时间成本是34.5element/小时。于是他在每次出车时都会判断,走哪条路或者提供怎么样的服务能让时间成本降低。


比如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宁可走高架桥而绕远烧油,不过依然只收乘客不绕路的车钱,省出来的时间能接上新的乘客,新的收入远大于浪费的那点油钱。


他通过这种方式,让每天出车的收入水平最大化,很快超越了一般的的哥们。


一个人把时间切割的越来越细,时间就会越来越值钱,自己也会越来越成功。


随着自己越来越成功,时间一定会越来越值钱,时间颗粒度也会变得更细。这两者形成一种正循环。


时间颗粒度,不是让我们紧锣密鼓,除了工作学习,没有休息和运动。


而是提升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效率,加强对时间的掌控力。


最终,每个人在这样的过程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节奏。


所以,一个人开始高度自律的第3个迹象是:不断优化你的时间颗粒度,掌控持续精进的节奏感。


4、让自己被绑架,借他力设定保险栓


朋友大锤,是一个知名说书人和知识博主,他开发了多套在各大平台备受欢迎的课程。


其中的“多元思维课”,我听完后受益匪浅,推荐给很多朋友,他们都和我反馈,这样的课程质量真的很罕见。


我问大锤:“这么优质的课程,是不是需要提前一年开始看书,学习,高密度的输入,才能做到。”


他的回答,刷新了我的认知。


大锤说:


[blockquote]
开始卖课程的时候,只是有一个雏形。


在做完20节课的多半年时间里,他阅读了100多本书,每天八个小时左右的高强度输入加输出。


自己做另外几套课程,也用的是同样的原理,先让自己“被绑架”,否则很可能发生无限期的拖延。[/blockquote]

很少有成功者是一开始就能设想道路上的每个步骤,并且不折不扣地实行的。


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因为石头深藏在水里,而且因为湍急的水流,让你不得不凝神静心,全力以赴。


罗振宇也曾提到自己每天录语音60秒的经历。


他说自己根本没有多能坚持,真正的原因是“他被绑架了”。


第一次六十秒语音发出去的时候,只有五个听众,五个用户,就是他办公室里的五个同事,等到第一个礼拜结束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好几百人了。


坚持到第三个月的时候,爱睡懒觉的罗振宇,每天想着就是如何放弃这件事情,这样早上不需要定闹铃,经历难熬的早起折磨了。


但是,那个时候,公号已经有好几万人了。再后来,公号用户越来越多,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万用户了。哪里能谈放弃?


罗振宇说:


[blockquote]
自己已经没有能力、没有资格撤了。


所以这两千多天,每天60秒语音这座巍巍高塔,那是我亲手建立出来的,但它是因为我有意志力吗?不是,因为我是被绑架的。


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件让别人佩服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先让自己被绑架。[/blockquote]

我们在自律的路上,经常以为有目标,有动力,就能让自己坚持下去,实际上,并非如此。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益递减”。


比如你吃了一块好吃到炸的饼干,吃第一块的时候,觉得特别幸福。


再吃第二块,这种感觉就会有所削弱。


然后你继续吃下去,会发现自己对味道也越来越麻木,内心也体验不到愉悦感了。


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对我们感官和内心体验带来的愉悦就会降低一次,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


你有十足的动力,去坚持做一件事。


但是,随着你这件事情的次数增多,会发现过程中动力带给你的愉悦感越来越少,最终你可能丝毫感觉不到动力的刺激作用了。


如果你想只依赖所谓的动力,去变成一个持续自律的人,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So,一个人开始高度自律的第4个迹象是:不依赖动力,让自己被绑架,给自己设定最强的保险栓。


万维刚说:


如果你是个特别自律的人,每天面对各种限制,有各种固定流程,你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你反而获得了一种自主的感觉。


肆无忌惮的放任自己,这样得来的自由,终将在现实中轰然倒塌。而自律赢来的,是你对现实的自主感,是真正的自由。



你越自律,你就越自由。


(富书 柳一一)
"Small gifts, come to Huiyi to support me"
No one has offered a reward yet. Give me some support
comiis_nologin
You need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Sign in | 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Point rules of this version

more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238-168-2638 QQcustomer service Monday to Friday 20:00-24:00
Quick reply Back to top Back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