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a new post
Open the left side

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拉大,为什么以及做什么

[Copy Link]
386 0

Register now, make more friends, enjoy more functions, and let you play in the community easily.

You need Sign in Can be downloaded or viewed without an account?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x
张林:1949年以来中国南北经济差距变化的三轮周期说明,谁与良性的制度变迁结合,谁就能取得好的经济增长结果。

南方经济

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拉大,为什么以及做什么848 / author:2233 / PostsID:1589431
随着各地2020年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北京成了唯一一个还留在GDP总量排名前十名单的北方城市,而在1978年,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六个在北方。于是,“南方时代”、“北方失守”的说法接踵而至。那么,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又是不是一件值得(至少对北方人来说)担忧的事情?


1. 事实是什么


若以“秦岭--淮河”为界区分南北方,自唐宋以来中国经济就基本呈现南强北弱的状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时间段来看,南方经济总量除在1959Year to1960年间低于北方外,其余时间段一直是超过北方的(见下图,未统计港澳台)。


南北方GDP总量差距的三轮周期

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拉大,为什么以及做什么983 / author:2233 / PostsID:158943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笔者计算整理


withGDP为衡量标准,从1949年算起,南北经济总量的差距在70多年间经历了三轮缩小又扩大的周期。最近一次南方经济总量快速、显著的超过北方,是从2012年开始的。2012年北方GDP全国占比为45.9%,南方为54.1%,两者相差8.2%。到了2019年,北方GDP全国占比一路降至35.2%,南方升至64.8%,北方经济总量此时只有南方的54%。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来南北方经济差距的确是显著拉大了,且发生的速度很快。


而以人均GDP来衡量,南北方的差距长期以来处在平衡的状态,且2004年后北方的人均GDP还一度超过南方。2004年以前,计算人均GDP采用的是户籍人口口径,这使得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如广东、上海等,人均GDP被高估,而人口大量流出的地区如河南等,人均GDP又被低估。因此2004年之后,各地统一用更科学的常住人口口径来计算人均GDP。如此倒推,虽然南方经济长期以来总量占比较大,但人均GDP只是在最近几年才超过北方。


南方人均GDP相对北方较快上涨是从2012年开始的,并从2016年在绝对值上完成了赶超,到了2019年,南方的人均GDP已经超过北方1.3万余元。所以,无论从总量口径、还是人均口径来看,说当前南北经济差距在拉大,这的确是个事实。


2. 现象的解释


理所当然的,会有人从地理自然环境上去解释,比如南方的河道、海岸线以及气候等自然禀赋,会使得南方更易于贸易和商业;会有人从产业变迁上去解释,比如工业的重要性相较服务业有所降低,东北的没落拖累了北方总体经济表现;还会有人从人文社会环境上去解释,比如南方人更加脑筋灵活、营商环境更为友好等等。但这些解释,很难说明南北经济差距为何会存在周期变化。


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引用各种案例论证,自然和人文很难成为两个经济体财富差异的根源性解释,产业的变迁更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而包容性的制度才是解释长周期经济差距的主要变量。


当然,如果借用包容性制度的概念去解释一段仅有70年长度的历史,而且还是在一国的区域范围之内,看上去有些不合规范。但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历经制度变革,如今还在诸多领域存在双轨体制,从制度变化出发解释南北经济差距的变化,的确会有新的启示。


回到上面南北GDP占比差距的图示,1949年后南北方经济差距第一次缩小,发生在1959Year to1960年间(北方GDP占比甚至超过南方),正值所谓“三年大饥荒”期间,正是当时农村经济公社化对于人口的严厉管控、对于配给制度的严格执行,以及对于交易市场的消灭,才带来农业生产的大幅下滑,而南方由于农业发达,反而在GDP上受挫严重。此后随着集体管控体系有所放松,严峻的农业经济形势才有所缓和,南方的GDP占比恢复领先。


南北方经济差距的第二次缩小,是从1978年前后开始的,并在1984年到达最低处。改革开放不只打碎了农村经济的制度枷锁,也对城市国有经济进行了放权。197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东北重工业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积累首先承接了制度红利,北方经济总量开始上升。到了1984年之后,城市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广,南方轻工业、商贸业的优势得到释放,带来了经济总量的上升,并再次拉大与北方的差距。


南北方经济差距的第三次缩小,是从1994年之后开始的,在2012年到达最低处。1990年代初,中国基本告别短缺经济,对于经济放权的动力有所减弱,特别是随着1994年启动分税制改革,中央政府对于区域经济的管控能力空前加强。其中1999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以及2003年开始的振兴东北计划,北方经济在外部转移支付下相对受益。另外一方面,分税制改革下各地开始探索土地财政,而北方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叠加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控制力较强,通过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具有相对优势。


如此到了2012年,潜在经济增速开始持续下滑,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逐渐动力枯竭,改革开放的红利、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红利、互联网技术的红利开始消退,但制度红利的余温仍在南方保有些许留存,这才形成了如今看到的南北经济差距拉大,并且是单向的、加速的拉大。


3. 没什么不好


上述南北经济差距变化的三轮周期说明,谁与良性的制度变迁结合,谁就能取得好的经济增长结果。正因为制度红利会不断的衰减,技术红利会不断的消散,经济和社会发展才需要不断的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


而将南北经济差距解释为自然地理、产业或文化差异的说法,不能说有害,至少是无益,因为它忽视了制度对于经济的作用,要么带来对于市场体系的低估甚至无感,要么带来从错误的角度去主动轧平经济差距。


追求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不能说是一个错误的政策目标。但正如阿西莫格鲁所分析的,包容性的制度,自由的市场体系才能带来长期的财富增长,即便新冠疫情来临时充分管控与严格执行也体现出了某种优势,但我们不能假定疫情会是经济循环的内在因素。


当前南北经济差距拉大,说明制度红利在南方消退的更慢,唯一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思考如何才能继续推动改革,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挖掘市场机制的作用。此外,还应让人口和资金更自由地流动,让生产要素去南方获得收益,即便这可能进一步加速区域的分化,但毕竟人的发展才是根本,地区只是一个用于定位的概念,东北人一样可以在海南开疆拓土。


更重要的是,有了差距,北方才有动力向南方靠拢,并应在持续推动制度变迁上多花心思。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代表南北经济总量差距扩大的这条曲线,大概率会像当前这样一路向右上方画下去。


(来源:FTChinese 注:作者是独立学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Small gifts, come to Huiyi to support me"
No one has offered a reward yet. Give me some support
comiis_nologin
You need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Sign in | 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Point rules of this version

more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238-168-2638 QQcustomer service Monday to Friday 20:00-24:00
Quick reply Back to top Back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