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a new post
Open the left side

不会顺势而为,再精彩的时代都与你无关

[Copy Link]
632 0

Register now, make more friends, enjoy more functions, and let you play in the community easily.

You need Sign in Can be downloaded or viewed without an account?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x
企业不要追逐风口、窗口,一定要看清“势”,提倡顺势而为,因为风口总会过去,窗口总会关上。

阿里前CEO卫哲口中的“势”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抓住“势”的核心,利用势能,占据竞争的主导?

1999年前后,就已经有人做出了京东的模式,叫8848,但它做得太早,成不了先驱,只能被淘汰,因为“势”还没到。但反过来,如果“势”已经来了,还要逆势而为的话,那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就好比今天,肯定不会有人从PC端起步开始创业,因为中国早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再从PC开始做那就是逆势而为。

所谓“顺势”和“逆势”,其中蕴藏的是企业经营核心法则。

一、从互联网人口结构看什么是势?

对中国互联网人口结构的判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势”。为什么当年8848没有做大做强?就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人口结构还没形成“势”。

2000年中国才500万网民,而美国已经接近一亿五千万。这500万的网民中有电商购物能力的有多少?而且,“三通一达”(指圆通、申通、中通、韵达等4家快递公司。)那时候也都不存在,配套的“势”都没有,这时候做肯定是太早了。

5年前,我开始做基金的时候认真了分析“85后”,那时中国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应该是85后。因为中国2000年互联网开始起步的时候“85后”大致是15、16岁,他们是真正互联网的原住民,而我们这种年龄都是互联网的移民。

我们原来是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思考问题习惯以及购物决策习惯,互联网促使着我们在改变。而85后从中学就开始接触互联网,是生活在互联网的一代。

如今,“势”面向的是90后和95After,90后马上到了27、28岁,逐渐进入三十而立,成为社会的主流,95后这两年也要开始工作了。

我们分析一下95后和85后的三个区别:

第一,进入小康时代,95后没有受过穷,也没有饿过肚子。

2005年前后,阿里的中供铁军基本都是85后,那时还能招到许多“苦大仇深”的85后,这也是中供铁军能成功最重要的秘密,因为他们有了翻身做主人的感觉。而现在的95后,“苦大仇深”的感觉已经没有了。

所以劳动力在95后这一代出现了短缺,招人特别困难。比如快递员、餐饮行业招人就特别难。

如今,在北京、上海,要是不挑不捡、愿意吃苦,城市蓝领一个月赚7000、8000块是有可能的;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十年来给白领的起薪都是8000元,一直没涨,所以白领现在有就业压力,每年有超过700万的大学毕业生竞争。

但是,这些白领大部分是城里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有一套房,祖父有一套房、外公外婆也一套房,总有一套房会是他的,而一套房就是几百万,所以这些白领就没有了压力。(一个人有没有经济压力取决于:①你对自己工作未来有没有信心;②你有没有可继承的资产。)

所以,蓝领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很足,而白领也有资产可以继承,相对而言,他们都不太有压力。

所以,中国第一次有了一代人敢借钱消费。以前很多校园贷想做却做不起来,因为90后们不敢借钱,85后们还要存钱,但95后是中国敢借钱的一代,这就是区别。

第二,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从70年代开始实行,所以不仅许多95后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大多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特点就是财富安全感特别高,但心理安全感特别差。

所以,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势”。

about85后而言,产品和服务好用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95后而言,好用尽管仍是王道,但好玩已经变的极其重要。

许多公司开始有新的团队加入,逐渐要面临的情况是:95后不仅是我们的客户还是我们的员工,他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以前我们认为:把公司打造成对员工特别有用的公司,比如晋升、加薪、培训、甚至给股权、option,但因为95后们对财富安全感很高,他们不在乎这些。

比如,以前阿里找一个95后工程师时说“你做的不错,明年给你升主管”。他说“为什么给我升主管,我不太喜欢被别人管,我也懒的管别人。”

所以,工作环境对他们来说,也是好玩比好用重要。

第三,如果说85后是PC的原住民,那95后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

95后们接触的第一个“电脑”就是智能手机,而85后是移动互联网的移民,85后对PC是习惯的,但95后天生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比如,我们很多来实习的95后,在我们这儿是第一次用电脑,他们都没有碰过电脑,对他们来说iPad加手机就是一切。

所以,我们去了解势的时候,对内要了解我们的团队成员,对外要了解我们的客户,今天95后的客户有三大特点,我们有没有去尊重这个“势”?

没有想到、没把握住“势”,你失败的概率就很高。

所以,势和风口、窗口是不一样的。风口会过去,流行的东西总会不流行。我们一定要懂得顺势而为。

二、“势”的核心在于把握节奏

一个企业,在顺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住发展的节奏。

在阿里内部有句话——“逢单出击”。比如,2017年是阿里的收获年,那2018年一定是盘整年,这不代表不发展,没有一个企业是匀速发展的,就如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可能说每年涨5公分。可能他有时候长个子,有时候长脑子,有时候长身体。

企业也一样,很多投资人没有经营过企业,总是逼着企业必须高速、匀速成长,实际上盘旋成长是最好的。

为什么盘旋成长最好呢?主要决定因素是内部的团队。团队的发展一定比公司慢,所以一定要等团队提高到一个阶段。

比如,一个企业一年前估值500万美金,现在估值5000万美金,这能意味着团队能力也放大了10倍吗?当然不能。

我经常看到一些公司,一两年内从A轮到B轮再到C轮融资,他的能力真的有这么大的提高吗?

就像给孩子零花钱,不管多有钱,孩子的零花钱要一点点给。给他50块,等他把50块花好了,再给他100块。如果一下子给他5000块、10000块,他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一个企业也是这个道理,任何一个创始人,不会天生花一个亿,等他把1000万花好了,再去花200010000 yuan3000Ten thousand.

所以,如果拿到融资最好把大部分钱找地方“藏”起来,因为你的能力没有到。

很多企业控制不好这个节奏呢,有两个原因:一,可能投资人给逼的;二,被对手给拉乱。创业要看对手,但一定不是以消灭对手为核心。

2009年,我跟微软当时的CEO史蒂夫·鲍尔默交流,问他公司的使命、愿景,他讲不清楚。以前比尔·盖茨的使命很明确:每人一台电脑,或每家一台电脑。他在80年代就有他的愿景,微软也有了使命的驱动。

但史蒂夫·鲍尔默跟我谈的更多的是跟谁竞争,跟苹果竞争、跟谷歌竞争、跟索尼竞争。他谈了十几个不同的竞争对手。但马云说,这哥们是“职业杀手”,哪有一个顶尖高手是职业杀手?没有的。

所以,节奏经常会被竞争对手拉乱,就像跑马拉松,很多人按照自己的节奏跑,成绩挺好。结果对手在提速时,他也提速,跟着别人的节奏走,结果把自己的体能给拉坏了,节奏也被打乱了。

所以史蒂夫·鲍尔默是特别悲催的CEO,别的CEO辞职股价都要掉,他宣布辞职时微软的股价涨了7%。那时微软的7%yes200亿美金。所以史蒂夫·鲍尔默是个负能量,负了200亿美金,相当于20个独角兽公司。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失去了自己的节奏,只能跟着竞争对手走。

什么是自己的节奏呢?我开了一个玩笑说:“史蒂夫,比尔·盖茨要实现一人一台年脑,现在微软的使命能不能是一人不止一台电脑?”现在每台手机都是电脑,我太太的电脑和我儿子的电脑里面装的window跟我一样,但很多功能他们从来不用的。

这时候我可能会考虑用安卓、苹果的系统,因为它们解决了不同的需求。如果微软的定位是:为每个人不止一台电脑存在,很可能微软的使命又回来了,节奏也就出来了。

所以创始人一定要清楚自己发展的节奏。外部看势,内部看人,这是把握“势”的核心。

阿里有一句话叫“老人做新事,新人做老事。”如果引进了新的团队,就让他做老人以前做的很顺的业务,会有新鲜感。而老人去做新事,能焕发出新的激情。他们对公司的原有体制、资源很熟悉,也能够把新的东西用好。

当你老人做新事,新人做老事,有可能做成喜新不厌旧,老树开新花。

三、没有节奏,“好牌”也会打输

有些行业虽然在进入时已经处于竞争激烈的红海,但也能发现一些“好牌”。

比如在一些刚性需求上,如果还没有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对手,这就特别幸运,而且中国的这种行业有很多。

以前,我投资的一个领域叫相对快销,不同于衣食住行的绝对快销,也不是耐用品。有很多案例可以来证明,比如估值150亿到160亿左右的周黑鸭,而且仅做鸭脖子,中国就能出现三个很大的品牌。

这就属于,在进入行业时,鸭脖子这个领域没有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对手,三只松鼠也一样。

但有些行业却很痛苦,比如化妆品行业,有很多“有组织、成规模”的对手,所以,当你进入刚需行业,而且不存在“有组织、成规模”对手的时候,可以说是捏了一手好牌。

但一手好牌也会打错,甚至可能打输,为什么呢?牌太好时,一眼望去可能没有对手,这不是好事情,连一个练兵的人都找不到。

这个世界特别公平,天天跟对手竞争,你的水平也不会差。所以,你不是行业第一名的时候应该感到开心,因为你有第一名可以对标,你可以照着他打。

但是,如果行业本来就没有明显的对手的话,找不到练兵的对手,那么你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

有对手时,可以找到陪练,没有对手,只能自己跟自己练。一手好牌打坏就是自己练得走火入魔了,为什么会走火入魔呢?就是节奏很难把握得住。

就像跑马拉松时,可以不跟着对手的节奏跑,但是可以找一个节奏差不多的跟他跑,一个对手都没有的孤独长跑者,很多人的体能分配也做不好。

所以,一手好牌打错,往往是牌太好、自信心太强,没有对手挑战,来帮你练兵。

那如何才能把握住节奏?

外部的节奏,不能去看对手,不然对手错了你也错,对手把自己累死了你也把自己累死了。更多要把握的节奏是你内部的团队节奏,看你的团队有多少人办多少事?

比如我成立嘉御基金的第一天就决定,前三年在上海以外,不开任何一个分公司,这叫内部蓄势。

自己首先得磨合好。跨地区在管理上有很大的挑战,我以前做了10OfCEO,才知道跨地区的风险有多大。

很多人急着跑马圈地,但圈了地你守得住吗?守不住的地圈了有什么用?今天你圈了明天别人也可以圈走。如果竞争力强,先稳住上海,至少有根据地,然后再打出去,圈到的地守得住才有意义。

我当时决定三年不出上海。第一年所有同事必须在一起上班。尽管我们的合伙人和同事以前都在不同的公司共事过,但老团队来做新事也需要磨合。

内部节奏最容易出问题,就如同天下大乱是因为百官乱,百官乱是因为皇上乱,而皇上乱是因为心乱。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越是年轻的85后、90后创业者越心急,越是70后、60后的创业者反而不急。这很奇怪,理应是60后、70后年纪大了时间不多了,应该急一点。85后、90后有大好青春,着急什么?很可能逐渐你的竞争对手以后都退休了,“天下”自然就是你们的了。

现在,有了互联网就不再是圈内竞争,是全球、全网竞争。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忠诚度是下降的,因为迁移成本比传统行业要低很多。比如,传统的商圈就是圈住用户的天然屏障,但互联网打破了空间,圈子外的好产品也在跟你竞争。

所以关于节奏和规模,我们一定要问两个问题:1.“地盘”能不能守住?2.规模和效益能不能呈正比?

首先,圈的地对外能不能守得住用户,对内有没有团队来维护,很多公司有开疆拓土的团队,却没有经营土地,精耕细作的团队。

其次,绝大部分的行业,规模和效益是没有关系的,并不是规模越大效益就越高。如果规模的扩张是建立在效率下降的基础上,这就要很谨慎了。

很多人一直以为阿里是圈地最厉害的,但阿里也是最讲究精耕细作的。

我当时去阿里的时候,阿里70-90%的收入来自于浙江和广东两省,两个省就支持住将近300亿美金的公司。所以,你有了精耕细作的能力再去圈地,否则你圈下来的是一片荒地,因为你不懂得怎么耕耘。


四、阿里如何做到顺势而为?

阿里巴巴是最懂得顺势而为的公司,阿里最早是从B2B业务开始做,B2B中有两个产品:内贸和外贸。而阿里是从外贸开始做起的。

2000年前后,为什么电商可以从外贸开始做?虽然2000年,中国只有500万网民,但美国的网民已经有几亿,这样,买家端就自然成立了。

那卖家端如何成立呢?那时,我们刚刚加入WTO,所有的企业都有外贸进出口自主权,但有了自主权不代表有渠道。比如当时的“广交会”,很多中小企业想去都去不了,因为名额是分给国有进出口公司的,所以卖家缺渠道,这也就产生了卖家端。

海外的买家已经习惯了互联网,所以第一个让阿里巴巴活过来的产品,就是中国供应商就把外贸企业、制造业搬到网上面向海外。

内贸在2000年是做不成的。隔了2、3年以后,阿里的内贸才逐渐成型,直到2003年才有了淘宝。而2003年时,85后已经18岁了,一开始,淘宝上都是这些小孩儿,而天猫是2006年成立,这时候85后已经21岁了,他们开始走出校园,逐渐有了采购主流产品的诉求。

天猫偏主流,而淘宝偏长尾一些。所以进入主流过早,也是死路一条。

支付宝是2005年成立,因为有了淘宝,大家有支付的瓶颈,交易做不成,才出现了支付宝。这也自然形成了支付宝的使用场景。所以有很多支付公司一直苦于没有场景,就是“势”的问题。

再到2007年,阿里开始考虑布局阿里云,为什么此前不做呢?因为此前阿里并没有这么多的数据要求,而且技术也没有达到那一步。因此我说,阿里能够成功真的是每一步都在顺势而为。

所以风口、窗口这些东西,我们不要去追逐,你要去找风口就是把自己当做猪,猪在风口上才能被吹起来。如果你是老鹰,没风照样飞,有风却不见得飞的快。聪明的老鹰会借风而飞,这就是“顺势”,所以坚持找到“势”很重要。

找“势”和找窗口不一样,“势”一旦形成就是好多年,基本上一个“势”被你找到,就决定一代技术、一代人。

你把握住85后,就可以吃透85后这一辈子。把握住95后,也至少能管10Year to20年,持续地为这群人服务和生产产品。

五、把握“势”,要看清哪几件事?

我们以义乌的发展为例,来分析把握“势”,要看清楚哪几件事。

对于国际商贸而言,一定是有进也有出的,但目前义乌是以“出”为主,如果义乌能把“进”也做好就很厉害了。

第一,中国的进口量会逐渐提高,而现在主要的集散地不是义乌。但如果义乌跟宁波、上海竞争,成为更好的进口商品集散地,那义乌的小商品就不仅是面向出口。

原来在义乌采购的国内企业很多,但现在如果能够把进口做起来,这是符合“大势”的,对于企业而言,就会多一块儿不小于现在的“蛋糕”。

第二,依托于小商品市场做物流的整合。中国一年在亚马逊上卖的商品超过500亿美金,成本在300多亿美金。这个量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成长,已经超过了eBay. stayeBay上,中国商品大概卖的商品在150亿美金左右,成本在120亿美金左右。

把这两块儿合在一起,就有将近400、500亿美金的出口市场,为什么要举这两个例子呢?因为它们都像一个个虚拟的义乌,都是小单、散单,这是需要整合的。目前绝大部分的商家就是以浙江和广东两个地方为核心的。

大概浙江和广东是平分秋色,刚刚说的400100 million500亿美金的散单出口,会有大约200多亿美金在浙江。这又是一块儿不小于今天的蛋糕。

如果吃完肉、喝汤完以后,还要啃最后一点的骨头吗?应该去找下一碗汤、下一碗肉。我看到了两“碗”,一是进口,二是网上的小单出口。

另外,我们看看如何布局,如何形成一个虚拟义乌市场的出口量的物流、报关、托卡的整合,以及反向做大进口。

这一块儿可以考虑怎么来做?比如,去结合一些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把贸易中的资金流结算做好。

所以现有业务的核心在于:一是海外物流如何通过合作,既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又提高收入和利润;二是通过碰跨境结算引进第三方的伙伴。

我们的任务是:去选最好的伙伴,对客户利益最大化的伙伴,而不是利润最高的伙伴。应该让利给客户,更多地提高壁垒。

第三,要应该评估一下,是先以进口义乌开始做,还是先以虚拟义乌开始做?网上存在一个巨大无比的虚拟义乌,如果先做虚拟义乌,那就不要涉及广东,只集中在浙江,这样才能做出密度,做出效率。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曾经努力到无能为力,也曾拼搏到感动自己。但不会顺势而为,再精彩的时代都跟你没有关系。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所以放弃之前,请问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来源: 沃顿商业评论)
"Small gifts, come to Huiyi to support me"
No one has offered a reward yet. Give me some support
comiis_nologin
You need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Sign in | Register Now WeChat login

Point rules of this version

more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238-168-2638 QQcustomer service Monday to Friday 20:00-24:00
Quick reply Back to top Back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