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央音乐学院是有同学开音乐会互相免费帮忙的传统
6月26日《音乐周报》刊载的《毕业音乐会花费知多少》一文,再次让我回忆起自己当年本科毕业音乐会的情境:在学校大礼堂(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与两位同学合开一场,钢琴系印的节目单,每人50分钟的独奏作品,一分钱没花。几年前我艺术硕士研究生毕业,按规定需要独立开两场音乐会,自己印节目单、提供录像。节目单我用A4纸彩印,录像用自己的家用摄像机,因为邀请了两位歌唱家为我演唱,所以刷了几张海报。加上给评委老师买的矿泉水、给外请评委的交通费,所有费用两场总共下来不到九百元,顺利毕业。
当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甘于像我这样“例行公事”的操办自己的毕业音乐会,学校对于6月26日《音乐周报》刊载的《毕业音乐会花费知多少》一文,再次让我回忆起自己当年本科毕业音乐会的情境:在学校大礼堂(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与两位同学合开一场,钢琴系印的节目单,每人50分钟的独奏作品,一分钱没花。几年前我艺术硕士研究生毕业,按规定需要独立开两场音乐会,自己印节目单、提供录像。节目单我用A4纸彩印,录像用自己的家用摄像机,因为邀请了两位歌唱家为我演唱,所以刷了几张海报。加上给评委老师买的矿泉水、给外请评委的交通费,所有费用两场总共下来不到九百元,顺利毕业。
当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甘于像我这样“例行公事”的操办自己的张昊辰钢琴独奏音乐会—上海站,学校对于毕业音乐会,特别是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的排场没有限制,也无法限制。中央音乐学院没有哪个专业要求本科毕业生独立开音乐会,通常都是几位学生合开,而且从教务角度这叫做“毕业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会”。如果有毕业班的学生自费在校内或校外独立举办音乐会,冠名以“毕业音乐会”,校方当然也不会反对,但这属于学生的个人行为,与毕业程序无关。演奏专业研究生毕业需要独立完成1-2场音乐会。音乐会场地学院免费提供,但通常需要提前三个月预定,如果定不到自己满意的时间和地点,也可在校外举办,但费用自理。研究生部要求毕业生提供音乐会节目单和录像,但对规格没有具体要求,因此理论上如果用A4白纸打印、手机录像也没问题。真正可能需要比较大支出的是合作者的费用,但如果平时与同学关系较好,又不追求“名人效应”,中央音乐学院是有同学开音乐会互相免费帮忙的传统的,按“江湖规矩”事后请客聚餐即可,不请客也不影响毕业。而且声乐、西洋器乐、指挥专业学生都有自己的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老师,毕业音乐会的钢琴伴奏是不收费的。因此其实如果只是按照中央音乐学院要求的毕业程序完成毕业考试,其实花费很少,至少不用“暗自摸摸腰包,问一句‘银子准备好了么?’”
但是并非所有合理的事情都合情。假如一位女士要参加一个高端品牌发布会,如果她拎一个塑料袋、开着一辆夏利就去了理论上也没什么不行,但她的心情恐怕不会太好。如果挎着一个限量版爱马仕,开着法拉利去当然很有面子,但置办这些“行头”是要花钱的,这是奢侈必须付出的代价。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拎一个几千块的名牌包,开着合资车与会,不至于显得寒酸,也不会为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一掷千金。毕业音乐会其实也是一样,完全按照“最低消费”标准操办自己的毕业音乐会可能会让一些学生觉得心有不甘,于是为了“留下了独属自己的美好回忆”,多花些钱办一场风光的个人音乐会也很正常。但如果不是毕了业就要改行、毕业音乐会就是“告别舞台”音乐会,则没有必要在一场音乐会上投入太多甚至一掷千金。毕业只是学习阶段的结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还有很多场音乐会要开,又不是办婚礼,何必非要在一场音乐会上一次性实现所有的梦想,过足所有的瘾?再有就是量力而行:如果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怎么花钱是个人自由。就像如果资产过亿,开一辆几百万的法拉利很正常。但如果你的全部可动资产就一百万,却非要开一辆一百二十万的豪车,这就需要向心理医生咨询了,因为这种虚荣心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畴。如果买完了豪车立即大骂豪车太贵、经销商黑心、自己如何贫困、社会如此不公等等,这种死要面子又不愿意活受罪的心态一点也不值得同情和关注。《毕业音乐会花费知多少》一文中提及“两万的花销是普遍在校学生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我不知道采访自哪个高消费群体,但这在中央音乐学院绝非普遍现象:至少我近十几年来接触的数百位学生,为自己毕业音乐会花费过万的是极少数,多数学生都是按照学校的毕业程序,花费千元以内低调毕业。
但据我所知,并非所有音乐院校的毕业音乐会都可以“零花费”或几百元完成。有的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音乐会必须有一场在校外举办,而且学校不提供场租费用。面对国内音乐演出场所“与发达国家接轨”甚至“世界领先”的场租数额,学生可能真要问一句“银子准备好了么?”况且毕业考试是学生在校学习必经的程序,如果为了这个程序而必须额外付费,否则毕业就会遇到困难,这并不是合理合法的现象。同时国内个别专业圈内奢靡、攀比成风,音乐会的艺术质量退居其次,排场和“档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曲目安排、演出质量能凑合就凑合,而演出场地、灯光音响、舞台布置、媒体宣传却精益求精;对技术和艺术的规格要求一降再降,对主持人、助演、特邀嘉宾的“规格”与名气却能升必升,这也给业内及全社会留下了“音乐会就应该这样办”的误导。
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音乐院校学生,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梦想。但是追求音乐艺术精致与深入的境界,该是未来音乐家梦想中共同的内容之一。如果这个梦里只剩下在由巨款打造的花团锦簇中自恋的陶醉,这样的毕业音乐会,真的就与告别舞台音乐会不远了。
,特别是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的排场没有限制,也无法限制。中央音乐学院没有哪个专业要求本科毕业生独立开音乐会,通常都是几位学生合开,而且从教务角度这叫做“毕业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会”。如果有毕业班的学生自费在校内或校外独立举办音乐会,冠名以“毕业音乐会”,校方当然也不会反对,但这属于学生的个人行为,与毕业程序无关。演奏专业研究生毕业需要独立完成1-2场音乐会。音乐会场地学院免费提供,但通常需要提前三个月预定,如果定不到自己满意的时间和地点,也可在校外举办,但费用自理。研究生部要求毕业生提供音乐会节目单和录像,但对规格没有具体要求,因此理论上如果用A4白纸打印、手机录像也没问题。真正可能需要比较大支出的是合作者的费用,但如果平时与同学关系较好,又不追求“名人效应”,中央音乐学院是有同学开音乐会互相免费帮忙的传统的,按“江湖规矩”事后请客聚餐即可,不请客也不影响毕业。而且声乐、西洋器乐、指挥专业学生都有自己的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老师,毕业音乐会的钢琴伴奏是不收费的。因此其实如果只是按照中央音乐学院要求的毕业程序完成毕业考试,其实花费很少,至少不用“暗自摸摸腰包,问一句‘银子准备好了么?’”
但是并非所有合理的事情都合情。假如一位女士要参加一个高端品牌发布会,如果她拎一个塑料袋、开着一辆夏利就去了理论上也没什么不行,但她的心情恐怕不会太好。如果挎着一个限量版爱马仕,开着法拉利去当然很有面子,但置办这些“行头”是要花钱的,这是奢侈必须付出的代价。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拎一个几千块的名牌包,开着合资车与会,不至于显得寒酸,也不会为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一掷千金。毕业音乐会其实也是一样,完全按照“最低消费”标准操办自己的毕业音乐会可能会让一些学生觉得心有不甘,于是为了“留下了独属自己的美好回忆”,多花些钱办一场风光的个人音乐会也很正常。但如果不是毕了业就要改行、毕业音乐会就是“告别舞台”音乐会,则没有必要在一场音乐会上投入太多甚至一掷千金。毕业只是学习阶段的结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还有很多场音乐会要开,又不是办婚礼,何必非要在一场音乐会上一次性实现所有的梦想,过足所有的瘾?再有就是量力而行:如果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怎么花钱是个人自由。就像如果资产过亿,开一辆几百万的法拉利很正常。但如果你的全部可动资产就一百万,却非要开一辆一百二十万的豪车,这就需要向心理医生咨询了,因为这种虚荣心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畴。如果买完了豪车立即大骂豪车太贵、经销商黑心、自己如何贫困、社会如此不公等等,这种死要面子又不愿意活受罪的心态一点也不值得同情和关注。《毕业音乐会花费知多少》一文中提及“两万的花销是普遍在校学生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我不知道采访自哪个高消费群体,但这在中央音乐学院绝非普遍现象:至少我近十几年来接触的数百位学生,为自己毕业音乐会花费过万的是极少数,多数学生都是按照学校的毕业程序,花费千元以内低调毕业。
但据我所知,并非所有音乐院校的毕业音乐会都可以“零花费”或几百元完成。有的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音乐会必须有一场在校外举办,而且学校不提供场租费用。面对国内音乐演出场所“与发达国家接轨”甚至“世界领先”的场租数额,学生可能真要问一句“银子准备好了么?”况且毕业考试是学生在校学习必经的程序,如果为了这个程序而必须额外付费,否则毕业就会遇到困难,这并不是合理合法的现象。同时国内个别专业圈内奢靡、攀比成风,音乐会的艺术质量退居其次,排场和“档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曲目安排、演出质量能凑合就凑合,而演出场地、灯光音响、舞台布置、媒体宣传却精益求精;对技术和艺术的规格要求一降再降,对主持人、助演、特邀嘉宾的“规格”与名气却能升必升,这也给业内及全社会留下了“音乐会就应该这样办”的误导。
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音乐院校学生,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梦想。但是追求音乐艺术精致与深入的境界,该是未来音乐家梦想中共同的内容之一。如果这个梦里只剩下在由巨款打造的花团锦簇中自恋的陶醉,这样的毕业音乐会,真的就与告别舞台音乐会不远了。
当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甘于像我这样“例行公事”的操办自己的毕业音乐会,学校对于6月26日《音乐周报》刊载的《毕业音乐会花费知多少》一文,再次让我回忆起自己当年本科毕业音乐会的情境:在学校大礼堂(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与两位同学合开一场,钢琴系印的节目单,每人50分钟的独奏作品,一分钱没花。几年前我艺术硕士研究生毕业,按规定需要独立开两场音乐会,自己印节目单、提供录像。节目单我用A4纸彩印,录像用自己的家用摄像机,因为邀请了两位歌唱家为我演唱,所以刷了几张海报。加上给评委老师买的矿泉水、给外请评委的交通费,所有费用两场总共下来不到九百元,顺利毕业。
当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甘于像我这样“例行公事”的操办自己的张昊辰钢琴独奏音乐会—上海站,学校对于毕业音乐会,特别是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的排场没有限制,也无法限制。中央音乐学院没有哪个专业要求本科毕业生独立开音乐会,通常都是几位学生合开,而且从教务角度这叫做“毕业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会”。如果有毕业班的学生自费在校内或校外独立举办音乐会,冠名以“毕业音乐会”,校方当然也不会反对,但这属于学生的个人行为,与毕业程序无关。演奏专业研究生毕业需要独立完成1-2场音乐会。音乐会场地学院免费提供,但通常需要提前三个月预定,如果定不到自己满意的时间和地点,也可在校外举办,但费用自理。研究生部要求毕业生提供音乐会节目单和录像,但对规格没有具体要求,因此理论上如果用A4白纸打印、手机录像也没问题。真正可能需要比较大支出的是合作者的费用,但如果平时与同学关系较好,又不追求“名人效应”,中央音乐学院是有同学开音乐会互相免费帮忙的传统的,按“江湖规矩”事后请客聚餐即可,不请客也不影响毕业。而且声乐、西洋器乐、指挥专业学生都有自己的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老师,毕业音乐会的钢琴伴奏是不收费的。因此其实如果只是按照中央音乐学院要求的毕业程序完成毕业考试,其实花费很少,至少不用“暗自摸摸腰包,问一句‘银子准备好了么?’”
但是并非所有合理的事情都合情。假如一位女士要参加一个高端品牌发布会,如果她拎一个塑料袋、开着一辆夏利就去了理论上也没什么不行,但她的心情恐怕不会太好。如果挎着一个限量版爱马仕,开着法拉利去当然很有面子,但置办这些“行头”是要花钱的,这是奢侈必须付出的代价。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拎一个几千块的名牌包,开着合资车与会,不至于显得寒酸,也不会为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一掷千金。毕业音乐会其实也是一样,完全按照“最低消费”标准操办自己的毕业音乐会可能会让一些学生觉得心有不甘,于是为了“留下了独属自己的美好回忆”,多花些钱办一场风光的个人音乐会也很正常。但如果不是毕了业就要改行、毕业音乐会就是“告别舞台”音乐会,则没有必要在一场音乐会上投入太多甚至一掷千金。毕业只是学习阶段的结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还有很多场音乐会要开,又不是办婚礼,何必非要在一场音乐会上一次性实现所有的梦想,过足所有的瘾?再有就是量力而行:如果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怎么花钱是个人自由。就像如果资产过亿,开一辆几百万的法拉利很正常。但如果你的全部可动资产就一百万,却非要开一辆一百二十万的豪车,这就需要向心理医生咨询了,因为这种虚荣心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畴。如果买完了豪车立即大骂豪车太贵、经销商黑心、自己如何贫困、社会如此不公等等,这种死要面子又不愿意活受罪的心态一点也不值得同情和关注。《毕业音乐会花费知多少》一文中提及“两万的花销是普遍在校学生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我不知道采访自哪个高消费群体,但这在中央音乐学院绝非普遍现象:至少我近十几年来接触的数百位学生,为自己毕业音乐会花费过万的是极少数,多数学生都是按照学校的毕业程序,花费千元以内低调毕业。
但据我所知,并非所有音乐院校的毕业音乐会都可以“零花费”或几百元完成。有的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音乐会必须有一场在校外举办,而且学校不提供场租费用。面对国内音乐演出场所“与发达国家接轨”甚至“世界领先”的场租数额,学生可能真要问一句“银子准备好了么?”况且毕业考试是学生在校学习必经的程序,如果为了这个程序而必须额外付费,否则毕业就会遇到困难,这并不是合理合法的现象。同时国内个别专业圈内奢靡、攀比成风,音乐会的艺术质量退居其次,排场和“档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曲目安排、演出质量能凑合就凑合,而演出场地、灯光音响、舞台布置、媒体宣传却精益求精;对技术和艺术的规格要求一降再降,对主持人、助演、特邀嘉宾的“规格”与名气却能升必升,这也给业内及全社会留下了“音乐会就应该这样办”的误导。
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音乐院校学生,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梦想。但是追求音乐艺术精致与深入的境界,该是未来音乐家梦想中共同的内容之一。如果这个梦里只剩下在由巨款打造的花团锦簇中自恋的陶醉,这样的毕业音乐会,真的就与告别舞台音乐会不远了。
,特别是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的排场没有限制,也无法限制。中央音乐学院没有哪个专业要求本科毕业生独立开音乐会,通常都是几位学生合开,而且从教务角度这叫做“毕业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会”。如果有毕业班的学生自费在校内或校外独立举办音乐会,冠名以“毕业音乐会”,校方当然也不会反对,但这属于学生的个人行为,与毕业程序无关。演奏专业研究生毕业需要独立完成1-2场音乐会。音乐会场地学院免费提供,但通常需要提前三个月预定,如果定不到自己满意的时间和地点,也可在校外举办,但费用自理。研究生部要求毕业生提供音乐会节目单和录像,但对规格没有具体要求,因此理论上如果用A4白纸打印、手机录像也没问题。真正可能需要比较大支出的是合作者的费用,但如果平时与同学关系较好,又不追求“名人效应”,中央音乐学院是有同学开音乐会互相免费帮忙的传统的,按“江湖规矩”事后请客聚餐即可,不请客也不影响毕业。而且声乐、西洋器乐、指挥专业学生都有自己的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老师,毕业音乐会的钢琴伴奏是不收费的。因此其实如果只是按照中央音乐学院要求的毕业程序完成毕业考试,其实花费很少,至少不用“暗自摸摸腰包,问一句‘银子准备好了么?’”
但是并非所有合理的事情都合情。假如一位女士要参加一个高端品牌发布会,如果她拎一个塑料袋、开着一辆夏利就去了理论上也没什么不行,但她的心情恐怕不会太好。如果挎着一个限量版爱马仕,开着法拉利去当然很有面子,但置办这些“行头”是要花钱的,这是奢侈必须付出的代价。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拎一个几千块的名牌包,开着合资车与会,不至于显得寒酸,也不会为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一掷千金。毕业音乐会其实也是一样,完全按照“最低消费”标准操办自己的毕业音乐会可能会让一些学生觉得心有不甘,于是为了“留下了独属自己的美好回忆”,多花些钱办一场风光的个人音乐会也很正常。但如果不是毕了业就要改行、毕业音乐会就是“告别舞台”音乐会,则没有必要在一场音乐会上投入太多甚至一掷千金。毕业只是学习阶段的结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还有很多场音乐会要开,又不是办婚礼,何必非要在一场音乐会上一次性实现所有的梦想,过足所有的瘾?再有就是量力而行:如果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怎么花钱是个人自由。就像如果资产过亿,开一辆几百万的法拉利很正常。但如果你的全部可动资产就一百万,却非要开一辆一百二十万的豪车,这就需要向心理医生咨询了,因为这种虚荣心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畴。如果买完了豪车立即大骂豪车太贵、经销商黑心、自己如何贫困、社会如此不公等等,这种死要面子又不愿意活受罪的心态一点也不值得同情和关注。《毕业音乐会花费知多少》一文中提及“两万的花销是普遍在校学生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我不知道采访自哪个高消费群体,但这在中央音乐学院绝非普遍现象:至少我近十几年来接触的数百位学生,为自己毕业音乐会花费过万的是极少数,多数学生都是按照学校的毕业程序,花费千元以内低调毕业。
但据我所知,并非所有音乐院校的毕业音乐会都可以“零花费”或几百元完成。有的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音乐会必须有一场在校外举办,而且学校不提供场租费用。面对国内音乐演出场所“与发达国家接轨”甚至“世界领先”的场租数额,学生可能真要问一句“银子准备好了么?”况且毕业考试是学生在校学习必经的程序,如果为了这个程序而必须额外付费,否则毕业就会遇到困难,这并不是合理合法的现象。同时国内个别专业圈内奢靡、攀比成风,音乐会的艺术质量退居其次,排场和“档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曲目安排、演出质量能凑合就凑合,而演出场地、灯光音响、舞台布置、媒体宣传却精益求精;对技术和艺术的规格要求一降再降,对主持人、助演、特邀嘉宾的“规格”与名气却能升必升,这也给业内及全社会留下了“音乐会就应该这样办”的误导。
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音乐院校学生,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梦想。但是追求音乐艺术精致与深入的境界,该是未来音乐家梦想中共同的内容之一。如果这个梦里只剩下在由巨款打造的花团锦簇中自恋的陶醉,这样的毕业音乐会,真的就与告别舞台音乐会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