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汇易互动

庄可金:俄加入减产,助推10.11现货原油南商沥青上涨

金色浪潮
2016/10/11 16:17:59
  昨晚盯盘到深夜,我想很多投资者昨晚和我一样,很晚还守在电脑前或拿着手机,盯着行情,心随着K线跳动而波动,原以为周一无重要数据,行情会比较清淡,但本周一行情走势出乎人意料,先是开盘低开20个点,而晚间大幅上涨,累计涨幅近120个点,并创年内新高.

    盈利与否并不是靠一次交易评判。只要能学会保住本金,自然就会有机会赚钱。俗语有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在投资当中只要保住本金、保持合理自信、保持良好心态,坚持稳健合理的操作,那么投资成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在现货市场中一定要牢记三个第一:安全第一、保本第一、生存第一。

数据解读

(1)
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在欧佩克成员国在石油产量上取得共识后,俄罗斯准备接受达成的协议。

(2)
巴克莱银行:预计在即将到来的冬季将支撑现货石油,无论11月的欧佩克维也纳会议是否作出任何决定。

(3)
俄罗斯总统普京:原油冻产是使油市稳定的唯一选项,俄罗斯已经做好了加入原油限产决定的准备,希望OPEC在11月就限制产量达成一致。

(4)
周一晚间,委内瑞拉与阿塞拜疆、俄罗斯和土耳其举行了会谈。俄罗斯以及委内瑞拉总统均表示,原油冻产是使油市稳定的唯一选项,并且已准备好冻结甚至降低原油产量。

(5)
洲际交易所(ICE)周一的数据显示,投机者和基金经理人上周增持的布兰特原油多头仓位68521口,至358699口,创2011年开始有这一记录以来的最大单周增幅,凸显出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同意减产后,投机者对油市回升的信心有所增强。


行情分析

 昨天原油沥青收于一根大阳线,先是受上周五非农数据不及预期影响,早间开盘低开20个点,白天维持在2424-2448一线盘整,但晚间受俄罗斯表态将加入石油减产协议,给油价带来巨大利好,至此欧佩克产油国和俄罗斯一致同意采取减产措施来提振油价,加之年底天气转冷,石油寻求剧增,使得晚间南商沥青自2424低点一路高歌猛进并刷新年内最高点涨至2542,凌晨小幅回落收盘于2523.

   9.28欧佩克组织达成减产协议,俄罗斯昨晚也宣布加入减产计划行列,但实际执行得到11月才能确定和看到成效,西欧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挪威油长利恩

成限产协议仍有一段路要走;当前庆祝达成协议为时尚早,如今,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很可能比以前更大,因而短期内油价巨大提振,大幅上扬,能否持久延续并稳定在50美元/桶上方,得看各成员国落实情况和处理分歧能力。

   本周一为美国哥伦布日,政府部门放假债券市场休市,API及EIA原油库存数据将推迟至周四04:30及23:00公布。

   周线上,原油沥青已经连续四周上扬,多头势能强劲,料此波上涨行情还将延续,近期原油沥青高点还会不断刷新,中期依旧看上涨趋势;日线上,昨日大幅上涨,使得K线,均线,布林齐头平行上扬,上涨之势将延续,但RSI在75附近,市场有一定超买迹象,得防范回调风险;半小时和1小时,K线水平组合,经历昨晚大幅上涨后,预计今日白天南商沥青会小幅回调,然后横盘整理,整体趋势依旧向上,操作上,不可逆势做空,还是等回落后顺势做多为主。

  


10.11日南商沥青早间操作建议

多单:

(1)
空仓者白天等回落至2500--2510一线进多单,止损2485,利润上看2528-2542一线平仓;突破2542继续持有,再创新高,预计还有20个点空间

(2)
如昨晚有在2530上方追的多单,暂不必止损,还是多头之势,多单可拿着等创新高再出。

空单:

(1)
整体还是多头之势,白天回调幅度有限,暂不布局空单

(2)
昨晚在2500上方做的空单,可等回调至2500-2510一线处理;或早间在2530上方加空进去,拉低均价,小幅赚钱出来。

(3)
昨晚在2500下方进的空单,轻仓,资金大的可等本周深度回调处理;重仓,资金大的,得等回调至2500附近减仓或反向操作处理。


—主动性解套策略包括:
  斩仓,当发现自己的买入是一种很严重的错误,特别是买在前期暴涨后的价位时,应及时斩仓止损。只要能保证资金不受大的损失,市场中永远有无数机会还可以再赚回来。
  当自己已被深度套牢而无法斩仓,又确认后市大盘仍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时,可采用反向做单的方式,先把套牢单子卖出,等到更低的位置再买回,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被动性解套策略包括:
 摊平,在市场走势仍处于牛市的情况下,假如套牢单子的基本面没发生实质性变化,价格属于正常下跌,就可以采用摊平的技巧,随着价格的下跌不断买进,从而逐步摊低手中的持有成本。

 坐等,当已经满仓且深度被套,既不能割也无力补时,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

------
(本文由南商所首席分析师庄可金撰写,言辞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行情多变,谨慎操作!转载文章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