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汇易互动

外汇局陆磊:金融市场的开放时机是否成熟?

2233
2020/09/27 21:08:15
       金融业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四个“关键期”,需要考虑长期改革取向和近期发展的机遇。


       金融业对外开放已经迈入关键期。在9月26日举办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峰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围绕“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五年的金融市场开放新格局”的主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目前在理论界可能存在的争议就是,金融市场的开放时机是否成熟,开放是否对货币政策自主权和汇率稳定构成冲击,这就是所谓的挑战。”在演讲中,陆磊一针见血指出当下金融开放的关键问题。


  时机是否成熟,与当下金融开放所处的历史阶段密不可分。陆磊指出,首先,与传统意义上同质化的竞争不同,当前已经进入金融市场高水平服务、产品创新和金融科技革命的关键期;其次,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离岸和在岸市场互动的关键期,人民币在官方和非官方储备中的份额,往往取决于在岸市场的开放度;此外,资本与金融项目可持续开放已经进入机制变革的关键期,全球国际形势和风险因素有比较大的改变,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市场扩大开放进入了逆水行舟的关键期。


  “由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壮大,可兑换逐步被跨境本外币资本流动所取代。”陆磊表示,这两个现象归结为当前在开放环节的两大相互支撑的基本问题:第一,通过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形成对全球人民币资产的吸纳力;第二,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活跃度,离岸和在岸市场互动形成人民币机制的内生改革的动力。


  在这样的关键期内,金融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考虑长期改革的取向和近期发展的机遇。


  长期来看,稳妥有序推进以金融市场开放为核心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是既定的改革取向。陆磊表示,人民银行和外汇局正在深入研究未来五年推动资本项目开放的主要的内容和关键的环节,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法定测度标准,七大类40项资本项目子项中,37项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开放;到2020年6月,开放程度66.4%。按照IMF的实际测度标准,2019年开放程度70%,较2011年提高8个百分点。


  短期来看,国际机构投资者普遍看好中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全球“宽货币、低利率”为中国提供以人民币为基础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优势,主要经济体维持零利率或是负利率,中国和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维持了较高的息差,决定了近期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改革红利对全球资本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但挑战并没有减少。除了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不够成熟,海外业务的能力有待提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等固有问题,陆磊指出,开放的顺序和前置条件正是挑战之一。


  一种观点认为,要先实行人民币汇率的清洁浮动,再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即汇率改革优先论。但他个人更认同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的优先论。在实行固定汇率的中国香港地区和19世纪与黄金挂钩的英国,实现了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开放,即金融市场有韧性,才可以构成大规模的交易,这个才是汇率的决定机制,人民币汇率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弹性也是势必会进一步加强。


  面对以上挑战,陆磊认为,中国的战略应当是面向全球的高水平的金融市场开放。一是要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二要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核心资产的国际金融中心,推动离岸和在岸市场的规则与国际接轨,培育全球交易市场,三是要稳步审慎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用改革的办法疏导货币政策传导,四要建立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合规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保持微观政策的跨周期的稳定性、一致性,可预期性。

       来源: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