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汇易互动

出口意外飙升 中国一枝独秀能否持续?

2233
2020/09/17 14:44:52
       集装箱不足、运价高涨、工厂加大马力生产,中国出口一枝独秀的原因何在?


  “3月复工,4月没货,5月6月减船,7月涨价,8月缺箱,9月爆舱。”已经在外贸行业从业八年的罗文第一次遇到如此跌宕的出口行情。
  罗文在上海一家出口货物代理公司负责单证业务。今年6月开始,中国出口单量飙升,“我们负责中美航线的业务员,两个月的提成就超过了去年全年”。
  商务部数据印证了罗文的直观感受。7月、8月,中国出口连续创下10%以上的高速增长;8月中国出口金额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为去年3月至今的最高增速。以美元计,中国出口同比增长也达到了9.5%,在7月7.2%的增速基础上再增2.3个百分点。
  在一季度贸易全面冻结的情况下,中国前八个月出口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0.8%;贸易顺差超2万亿元,同比增长近20%。
  这样的数据在全球贸易中可谓一枝独秀。牛津经济研究院研究数据称,二季度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中占据17.2%的份额,创历史新高。根据世贸组织数据,2019年中国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为13.3%。
  出口增速远超政府和市场预期。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张斌直言,出口“好于我们自己的预期”。此前财新对16家国内外机构的调查中,业界预期中国8月出口增速仅为6%。
  全球的航线都在忙着为中国人运货:航线爆舱,涨价、甩柜现象层出不穷,货主想要出货必须提前数周锁定舱位,集装箱周转速度跟不上井喷的需求,各大港口缺箱严重。
  在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上海港,7月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390万标准箱,创开港以来单月历史新高。8月以来平均每天有43艘次支线集装箱船进出洋山港,比去年同期增长10%。这些船舶将长江沿岸港口的集装箱运至洋山港后,数以十万计的集装箱便跟随巨型海轮发往全球各地。
  出口大潮的背后,是制造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工厂开始加班为感恩节和圣诞节赶制商品,集装箱货车往来不绝。大型货代公司德迅物流人士表示,疫情期间中国工厂收获了很多此前外国进口商不太会在中国采购的订单,帐篷类的户外用品、自行车,以及烤箱、冰箱出口明显增多。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从需求端看,中国出口强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欧美居民资产负债表并未因为疫情显著恶化,使得消费需求可以继续扩张;从供给端看,中国产业链全、生产能力强,加之中国控制疫情得力,比其他出口国家更早复工复产,使得中国在供给上的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可能促使海外买家转向从中国购买其所需的商品。
  巨大的出口创汇也为进口提供了增长空间。尽管8月中国进口不及预期,但中国对大宗能源商品的购买力正在不断提升。德迅物流人士告诉财新记者,伴随6月以来中国出口开始快速恢复,中国国有企业对国外肉类冻品、大豆的采购需求也同步增加。
  出口佳绩能否持续,仍取决于全球经济形势。近期国内外经济数据均显示,全球经济正在持续恢复中。摩根大通8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51.8,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2.8,均创2018年底以来最高。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经济体PMI已连续两至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与此相关,8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今年以来首次升入扩张区间,统计局新出口订单指数虽未进入扩张区间,但已连续四个月上升,录得年内最高。
  “考虑到目前外需真实回暖,叠加海外进口替代带来的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提升,下半年在海外疫情不出现失控的情况下,出口大概率可以延续强势。”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称,若9月—12月出口增速能维持在5%,即可保证全年出口实现正增长,“目前来看,全年出口增速回正概率较大”。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相对谨慎。她表示,中国出口应能受益于全球需求持续回暖,但随着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恢复生产,中国所面临的出口竞争可能加剧。她预计,2020年余下几个月,中国出口将保持中低个位数同比增长,全年零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崔晓敏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出口增速保持强劲回升势头并不容易。一方面,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需求疲软导致的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和资产负债表恶化,将制约外部需求的修复进程;另一方面,随着同类国家度过疫情高峰,并逐步复工复产,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的替代效应、出口市场份额都可能会回归正常时期的水平,进而弱化对总体出口增长的支撑。
缘何超预期
  今年以来,中国出口的表现多次超出市场预期。从4月增速同比转正开始,尽管市场多次调整预期,出口高于预期的情况一直在持续,年初市场所担心的二季度开始出口同比两位数下滑,并未出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中国出口持续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不少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受到重创甚至“停摆”之际,中国产业体系率先恢复正常运转,出口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8月,中国在电子、智能手机、自动数据处理器和家用电器等领域出口增长较快,而与中国此类出口商品存在竞争关系的韩国,产能尚未完全恢复;8月韩国出口总额397亿美元,较7月的428亿美元减少7.3%。



  根据瑞银汪涛的测算,2020年4月—8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3.5%,而包括口罩、医疗器械、药品等在内的防疫相关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7%,电子产品(电脑、手机、液晶显示板、集成电路等)出口同比增长23%,在整体出口中分别贡献了3.1个和3.4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二季度以来的出口数据,不难发现,不同月份中支撑出口的商品结构并不相同。
  海关总署并未公布各月防疫物资出口的数据。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5月1日—5月16日中国防疫物资出口额达到632亿元,而4月4日—4月30日这一数字约为610亿元,即5月上半月防疫物资出口额与4月全月相当。
  中金公司研报称,防疫物资对出口的拉动作用从4月开始上升,在5月时达到峰值,拉动出口同比增长6.9个百分点,6月下降至2.6个百分点,7月随着欧美疫情反复又反弹上升3.2%。
  这一测算与相关商品的出口增速变化大致相同。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医药材及药品出口增速,均在5月达到此轮峰值,随后波动下降;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的峰值稍晚,出现在6月。8月纺织品和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同比增速分别降至47%和38.9%,仍大幅高于整体出口。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认为,防疫类外需正由前期快速增长逐渐回落趋稳。不过,近期欧洲疫情反弹,印度、巴西疫情依然十分严重,防疫类外需对出口的支撑犹在。
  在防疫相关物资出口增速回落的同时,6月以来,随着其他主要经济体人员和货物流动限制逐步放松、经济活动逐步反弹,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开始回暖。根据华创证券张瑜的测算,机电产品之外的出口,5月达到本轮低点-4.4%,此后逐月恢复,8月增速达到6.3%。其中前五个月一度同比下降25%的服装出口,8月后首次转正,同比增长3%;家具出口同比增速达到24%。
  “全球经济萎缩程度远超2008年次贷危机,但中国出口展现了较好的韧性。”中金公司研报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欧美政府通过发放现金、增加失业救助金、“短工计划”等方式,增加了对居民的转移支付,使居民部门未受到大的冲击。近期美国地产行业持续升温,对中国家具等相关产品出口有一定拉动作用。8月美国、欧洲Markit制造业PMI分别录得53.1%和51.7%,双双位于荣枯线上方,且美国数据较7月有明显改善。
  此外,贸易商担心中美贸易冲突升级,加紧出货规避制裁也是近期货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温州的出口企业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现在其美国客户担心中美关系紧张会导致之后可能出现加税,所以在催促他们抓紧交货,“现在每天都在加班加点生产”。
  2019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对约125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5%关税,今年1月中美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关税税率从15%降至7.5%,关税豁免为期一年。
  另一家大型货代公司罗宾逊物流亚洲区海运总监Vincent Tan也告诉财新记者,其所接触的贸易商的确在尝试提前发货以克服关税影响;这些贸易商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支付较高的海运费仍比支付关税费用来得便宜。
  Vincent Tan表示,三、四季度是中国出口高峰,美国货主开始为感恩节和圣诞节囤货,货运旺季已经到来。跨太平洋航线的货量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订单和装运,二季度的部分货量转移到了三季度。因为疫情,个人防护设备以及与工作、居家有关的物品,如笔记本电脑、游戏椅、电视机、生活必需品出口也更强劲。
货运创新高

  海关数据显示,6月中国海运出口至美国的产品同比开始增加,到7月同比增长12.5%,环比增长11.2%,8月同比增长至19.9%。
  进入上海洋山深水港的惟一通道东海大桥又现潮汐式塞车。上海夏轩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集卡车司机张师傅,原本每天可以跑两次洋山港,现在却因为堵车只能跑一趟。由于航运公司缩减班期、裁撤船舶,又临近国庆假期,货商们为加紧装货上船集中出货,造成东海大桥异常拥堵。
  上港集团人士告诉财新记者,春节之后,因为突发的疫情,最低的单日吞吐量曾经只有2000个标准箱,仅为同期的5%。出口率先复苏后,整体吞吐在5月恢复至往常的90%,到二季度箱量开始增长。
  出口所需的集装箱甚至出现短缺。“现在进港提箱要提前预约,顺利的话大概等半小时能提到,不预约就没有空箱。”张师傅告诉财新记者。
  疫情期出口防疫物资,6月海外工程项目开工后,国内设备出口需求增多。上海夏轩物流公司运营有十几台集卡车,该公司经理张小健告诉财新记者,车辆司机一直不够用,同量级物流公司2020年均能盈利。
  和港口物流一样忙碌的还有航空运输。上海机场边检站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31日浦东机场口岸出入境货机数量高达1.18万余架次,日均超190架次,同比增长109%。上海浦东机场是全国主要的货运枢纽之一,承担了华东地区货运总量的大半份额,在浦东机场附近集中了大大小小数百家航空货代公司。
  出口货物量大增,国际海运和空运价格连创新高。上海出口的国际海运集装箱运价已连续五个月上涨,达到近八年最高水平,并仍在上涨。
  9月11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1355.04点,较5月均值837.74点上涨62%。上海航运交易所研究报告称,中国出口旺季行情延续,上海出发的国际船舶几近满载,热门航线仍有爆舱现象,即期市场订舱价格再次上涨。
  中国出口至美国的运费涨势尤其惊人。上海航运交易所统计数据显示,从上海将货品海运至美国西海岸港口,40英尺集装箱的运费已突破3750美元/箱,过去三月翻了一番,同比增长则超1.5倍。而从上海到美国东海岸,40英尺集装箱的运费也增加65%,突破4200美元/箱。中欧航线的增幅亦不小。9月初,上海至欧洲港口的20英尺集装箱平均运价超1000美元,同比增幅超过四成。
  货量增长外,航运公司在旺季未及时增加运力,进一步推高了运价。为应对疫情造成的货运需求大幅减少,各大集装箱航运公司从2月开始纷纷大面积裁撤航线和船舶,通过大规模停航、管控运力来力挺运价,降低运营成本。
  5月底全球集装箱航运市场的停航运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有超550艘船舶停放在港口锚地,海运运价开始直线上涨。
  三季度航运公司逐渐恢复停航的船舶。航运咨询机构Alphaliner统计数据显示,6月以来约有300艘回归市场,截至8月17日全球闲置的集装箱船为223艘船,总运力97万标准箱,占全球船队的4.1%。
  联合保价引发中美两国监管部门的警觉。8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向六家大型集装箱航运公司发出紧急询问函,调查其间有无供需垄断的嫌疑。无独有偶,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也在8月28日出面调查航运公司,并考虑对这些公司今年以来实施的减班措施制定监控方法。
  航运公司辩称,目前超半数船舶归位,运价上涨主因为货运量大涨,此外疫情期间国际港口装卸效率下降、集装箱大量滞留港口和船舶中转不灵,也造成了整体海运附加费上升。
  空运价格也在暴涨。中国至欧美空运运价一度涨至110元/公斤的高点。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数据,全球航空货运运价的平均增幅达到48%,其中亚太地区运价增幅最高,达到76%。
  罗宾逊物流空运总监黄文辉表示,4月疫情在国际蔓延,由于口罩等防疫物资需求,各国政府的货运包机越来越多,由此拉开整个货运市场的运价上涨。同时,在这一时期,国际客运航班被大面积取消,航空客机腹舱载货能力锐减,进一步加剧了航空运力供应紧张。“四五月份航空运价超过往年的3倍以上,当时涨幅能达到每周1美元,美国洛杉矶航线的单价涨到每公斤100元。”
  航空运输通常人货并运,客运航班占航空整体货运运力的近40%。3月29日起,中国民航局收紧国际航班数量,要求每家航空公司每个国家保留一条航线,每周一班,保留航班仅130班,较3月中旬航班削减近九成,客机腹舱运力供应也同步缩减80%—90%。
  航空运费在部分防疫物资转向海运后,已经有所回落,目前美国航线运价在每公斤35元上下,印巴航线也由最高峰时候的每公斤70元降到25元,但这仍高于疫情前的运价水平。
  运费大涨导致中国货品的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在涨价最为剧烈的中美航线,80%的贸易模式为买家承担运费。一位出口纸品的中国货商对财新记者表示,他要明确指定货运费由进口商承担:“本来中国出口的利润就不高,运费上涨进口商也会进行压价,整体利润就会进一步被压缩。”
防疫物资、自行车与游戏机

  美国达美航空货运负责人Jerry Tai告诉财新记者,4月受疫情影响,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的短期急运需求,直接拉动了航空货运的业务量激增。目前空运的大宗货物运输计划较多,尤其是电子产品、电商渠道产品空运需求增多,10月开始索尼公司的PS5游戏机大量包机出运,市面上的美国航线包机被一抢而空,“大约需要60架747飞机,货量能维持一个季度”。
  “世界工厂”早早复工,成为全球各类物资的重要供给方。中国老牌自行车品牌“凤凰”在疫情期间,海外订单量每月保持50%—100%的高速增长。“几个月销售量就超过了去年全年,现在的新增订单量仍是源源不断,无奈的是产能跟不上。”上海凤凰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俞跃峰告诉财新记者。
  相对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出行成为更健康安全的选择。俞跃峰称,4月开始凤凰自行车的出口需求开始大增,欧美发达国家用自行车代替健身房健身,甚至有些国家直接对购入使用自行车进行补贴;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逐渐恢复经济生产后,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这些都催生了自行车经济快速增长。
  “欧盟国家对中国自行车实行反倾销,但疫情期间也进行了大量订购。”俞跃峰称,国内需求此后也迅速增长,产能已经满负荷。而新马泰的零部件工厂很多还处于半工作状态,部分零部件也供应不上。
  义乌一家日用品贸易公司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现在正是圣诞货品的繁忙出货季,这些圣诞小商品会装满集装箱,沿着中欧班列或乘船出海到达世界各地。世界圣诞用品80%来自中国,义乌又占全国的80%。
  生产水烟壶烟具的义乌市万鼎工艺品有限公司,半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000万美元,比以往一年的销售额还要高。该公司负责人阮经理告诉财新记者,水烟壶在国外属于家居用品,因为疫情只能居家,4月开始外贸订单迅速增加,“几乎是有多少货出多少货,一点库存都不留”。
  面对大量的增量订单,万鼎工艺品公司开始扩充产能。阮经理表示,目前在建一个新工厂,并计划增加畅销的铝制烟具的产量,“疫情以来,工厂一直加班加点赶工,比之前外销多了1倍”。
  在义乌像万鼎工艺品公司这样的工厂有数百家,疫情期间很多工厂订单不降反增,有产能扩张需求。“但产能也不能盲目增加,疫情后的市场情况还很难预测,很多货品积压在仓库有成本也有风险。”阮经理说。
跨境电商爆发

  疫情期间人流、商流断绝,中国庞大的产能如何对接海外增长需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跨境电商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拉近了贸易商间的社交距离,成为出口货品成交的有效途径。今年上半年中国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进出口增长26.2%,其中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24.4%,远高于同期中国进出口整体增速。
  监管部门也频频出台利好跨境电商政策。4月7日,国务院决定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上已经批准的59个,全国将有10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经覆盖30个省(区、市)。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货物交易和流转更为方便。
  全球最大的跨境B2B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刚刚开启了9月的出口订单采购,仅用8小时国外支付买家数量就赶超去年首日水平。阿里巴巴国际站方面对财新记者表示,阿里巴巴国际站每年有两次针对出口的采购大促,分别为3月份的新贸节和9月份的采购节,这两次大促均跟国际批发有关。其中,3月主打每年新品,9月采购节则是为国外年底的黑色星期五和圣诞节大促,提供中国商品的提前采购和备货。
  阿里巴巴国际站总经理张阔对财新记者表示,疫情“黑天鹅”使得国际交易不得不转到线上,举例来看,土耳其地区的一些买家在开斋节会大量购入中国中西部商家的瓜子作为食物,但因为疫情只能在线上购入。
  得益于跨境电商业务,上半年阿里巴巴国际站实收交易额同比增长80%,7月实收交易额同比增长105%,订单规模增长177%。
  抛开疫情时期打破空间限制,跨境电商的特点也迎合了当下订单碎片化、交易线上化、用户年轻化的国际贸易新趋势。张阔告诉财新记者,过去海外买家的进货是由超大型采购商通过层层网络采购,再到国内层层分发的繁杂过程;越来越多的二级分销商、三级渠道商、四级零售商,直接参与到了贸易中来。




  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院长李鸣涛认为,跨境电商已成为中外中小企业间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线上通道。无论是在做传统的线下贸易,还是在做线上的电商,都可以通过一系列完善的产业生态服务来开展贸易活动。为了维护好这样一个产业生态,线下的海外仓已经成为跨境电商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
  2013年开始布局欧美地区海外仓业务的乐歌股份( 300729.SZ )在半年报中表示,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大量线下商超停业倒闭,线上业务持续上涨,海外仓作为跨境电商的核心基础设施,今年的租金已不断上涨,欧美各大港口百公里运输经济圈的仓库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为有效规避不断推高的租金风险,公司正逐步购买自持仓库,降低跨境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