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汇易互动

沈建光:中国经济复苏的内外挑战与应对

5566
2020/08/22 13:23:18
一、外部局势:中美脱钩与“逆全球化”
  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战已经两年多了,贸易战很明显对双方都不利,对美国也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基本上贸易战也没有什么很明显的胜负,其实是双输的,最主要接下来大家看到中美在科技、知识产权、金融领域的针锋相对,包括现在又有意识形态、制度的问题,最后就是超级大国的竞争,这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当然,这次疫情催化了这个过程。
  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很多国家依赖中国的市场,包括美国很多大企业,如苹果、通用都依赖中国的市场,还有很多欧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依赖中国市场,所以在贸易上,中国有很多牌可以打。
  但是,在科技、金融方面,美国的牌就越来越多了,毕竟它还是在二战后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又在冷战中胜利,所以越往后走,到金融战、科技战、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中国的挑战是比较大的。美国11月初就要举行大选,在这之前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事件发生,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不管是做经济还是做房地产的,都要关注美国大选前的一系列动作,我们的应对非常关键。
  现在要防止去全球化演变成去中国化,全球产业链在转移,这是跟经济密切相关的,因为贸易战,因为中美关系恶化,全球本来就有去全球化的态势,这当中中国经济会不会跟美国经济、全球经济脱钩?
  这里我提供一些最新的证据。我们说中国商品出口到美国的比例非常高,贸易战之前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不给美国货了,它就没地方买,或者它的通货膨胀率要上升。
  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比如说箱包,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大幅下降,它从东盟的进口大幅上升。我们的很多产品,在我们这边生产,并不是说别人生产不了,我们因为有劳动力优势、物流优势。但实际上如果加上关税的成本之后,就觉得还不如到东南亚去。
  现在到东南亚去的浪潮可能才刚刚开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中国出口的量下降很快,关税战之后加速下降,从原来的70多亿美元,降到只有现在的40多亿美元。
  从8000多种商品统计出来中国出口美国的情况,可以看到这几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从2015到2017年,明显地看到,在美国市场上,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已经在下降了,所以这个产业链转移,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在贸易战之前就发生了,这完全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
  但是2015-2017年,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技术附加值高的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是大幅上升的,包括计算机、手机,中国的这些产品竞争力在加强,而且全球的产业链在往中国移,更多地依靠中国市场,这是完全符合经济规律的,就是中国的优势越来越体现在技术上,中国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巨大的毕业生、科技方面的人才供应,使很多高科技产品研发往中国移。
  但是从2017到2019年,在美国市场上,基本上中国所有的商品的比重都在下降,就是贸易战打乱了靠经济规律形成的产业链布局,谁替代了中国?
  2017-2019年,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多是被东南亚取代;高技术产品,包括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墨西哥取代中国,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接下来这个趋势还会延续,包括我们也看了越南的情况,还有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情况,很明显中国在全球的纺织出口比例已经在很明显地下降,在2015年,中国的占比接近了45%,现在中国的纺织品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只有35%,降了10%。谁替代中国?就是东南亚国家为主。东南亚国家在全球纺织品贸易中的比重大幅上扬。
  中国过去一年出口美国计算机是500多亿美元,现在只有400多亿美元了,墨西哥出口从100多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200多亿美元,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地认为中国不可取代,其实中美脱钩之后,东南亚、墨西哥这些国家都可以生产我们本来在生产的东西。
  最核心的就是东南亚,为什么说产业链转移是实实在在已经在发生的事情?我们也看了很多数据上的分析,看到中国对印尼、越南的机械出口大幅增加,从最早的三四十亿美元,现在已经到了八九十亿美元,就是说这种机械品出口到越南、印度,增加了他们的产能,然后就从那边加工,从那边出口美国。
  而且我们也看到,中国对这些地方的直接投资也是大幅上升的。今年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这也是更紧密的中国和东盟的产业链,中国更多地输出机械、投资品,在那边开始组装、生产,从那边出口。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就是越南对美国出口和从中国进口,大家看到从2018年到2019年上半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越南的进出口当中,基本上其他的变化都不大,就是对美国的出口增加,几乎等于中国对越南的出口增加。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转运的现象非常明显,中国的东西运到越南去,贴个牌再从越南出口美国,特别是2018年下半年贸易战之后,这个现象非常明显。
  后来,越南、美国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发生这种情况,越南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上升,但是中国对越南的出口增加值大大低于越南出口美国的增加值,这就说明也不光是贴牌,很多原料开始运到越南,生产也主要放到越南。所以中央提出的“六保”中有一个就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部挑战:经济复苏与四大结构性失衡
  中国二季度的GDP增长反弹非常猛烈,中国的表现在全世界应该是最好的,这确实没有疑问,但是这里面有四个不平衡:
  首先就体现在生产恢复方面,生产恢复得非常快,已经是正增长4.8%了,但是零售还是-1.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6月份只有1.1%,远远低于生产的恢复。而且我们的三大投资当中,房地产投资是比较稳定、恢复最快的。基建投资现在也大幅上扬,V形反弹。最主要是制造业投资,现在还是负增长。
  第二个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这次受到打击最大的就是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等等行业,我们看到工业恢复很快,但是服务业受到的打击很大,所以GDP结构也是在发生变化。
  第三个是大中企业、高科技企业恢复得很快,甚至变成一个利好,所以我觉得接下来一个大的趋势就是数字化,数字科技的崛起,包括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你会发现,大型企业抗压能力都很强,倒闭很少,裁员也很少,大型企业的PMI是在改进的,但是中小企业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小型企业的PMI现在又在往下走,又跌破50了。

  我们也做了1万家中国上市企业,包括A股、新三板和科创板的企业的调研,发现现在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非常严重。现在中央反复强调保市场主体,主要就是保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  我们做的3万家企业的财报情况分析,包括受到疫情冲击,企业出现很多危机,如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里面服务性行业的影响是最大的。
  第四个是实体经济恢复得慢,包括需求也恢复得慢,但是金融业的恢复是非常快的。因为现在很多金融服务都线上化,包括理财、买卖股票、购买保险、存款、贷款,都可以在线上完成。为什么中国受疫情冲击最小?因为我们在线上化起步最早,我们的移动支付很发达。
  我之前经常去日本,日本50%以上的支付全部用现金,老百姓出门都带现金,它不是没有技术。包括德国也是这样,这两个国家的民众隐私保护要求特别强,他们觉得,我付现金,你就不知道我的行踪,也不知道我的偏好。
  当然,每个国家国情不一样,文化不一样。但是总的来看,中国的移动支付,包括电商的发展,使得我们这次受到的冲击是最小的,恢复得也最快,金融业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中国的股市,包括房地产市场,包括资产类别,因为大幅的放松,有利于这些资产类别,但是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慢慢恢复当中。


三、政策部署:“7.30”政治局会议的四大关键信息
  这次政治局会议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不是只谈下半年,公报上讲的主要是五年规划,甚至2035年远景,同时也谈了下半年的经济,把中期、长期兼顾起来。现在短期这些措施不与中长期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相违背,包括“房住不炒”,中央反复强调,不把房地产作为一个短期调控的手段,坚持中长期目标,就是一定要控制住房价,重新提了三个“稳”。十四五规划就是要高质量发展。
  第二个信息是高层对中国的经济复苏是满意的。因为二季度经济增长点明显好于预期,所以接下来要回归正常,包括一次性的救助政策、刺激政策等等都会逐渐淡出。今年全国两会是5月召开的,所以很多财政政策的措施在三季度会表现得比较明显,货币政策在一二季度就开始发力了,所以接下来就要适度宽松了,而不是非常宽松。从这个角度来看,接下来的政策不会像之前这么宽松了。
  第三个信息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加速推进改革。包括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的供给。中国政府应该是全球第一个提出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明文写在我们的重要文件上。接下来包括新基建,很多人说新基建就是七类、八类,是比较狭义的概念,我认为新基建其实把所有中国传统的商店、制造业,包括传统的业态进行数字化转型改造升级的所有有关基础设施,都可以认为是新基建的范畴。
  整个数字化浪潮,中国应该在疫情之后特别凸显了数字化的力量,所以接下来对数字化转型是非常重视的,接下来很多资源,包括财政、新基建都在往这方面投,包括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土地改革。
  第四个信息,内循环不是闭门造车。
  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次没有强调内循环,而是双循环,要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关键。其实,双循环是对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行长易纲谈到,今年新增贷款目标是20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额是30万亿元,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可以看到今年6月份就是高点,如果按照这样一个目标来看,下半年新增贷款和新增社会融资总量都会明显下行,增速可能到年底会从现在的社会融资总量大概13.5%要下降到11.5%,新增贷款的增速要从接近13%降到12%左右,所以下半年整个新增贷款速度是往下走的,这一点我觉得跟房地产是密切相关的。  双循环这一块,最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大湾区的金融开放政策,包括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这些都凸显了中央对双循环相配合,自贸区的政策力度非常大,现在对免税、自由贸易,股市上反应也非常强烈,跟贸易相关的港口、机场的股价都大涨。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逆全球化的思潮中,中国还是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特别是开放,而且用实际行动不断地强调,更进一步地向全世界放开市场。我认为,这几年中国经济最乐观的数据就是海外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全世界的直接投资都大幅下降,只有在中国,现在海外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还在上升。
  在中美博弈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大幅上升,这背后就是中国不断放松管制,包括对金融企业,包括海外的保险公司、券商,还有汽车产业。特斯拉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过去外资只能最多占50%的股份,现在可以提升到百分之百,还有对石油业的放开,外资也可以百分之百占股,所以这两年外资石油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就增加了300亿元,所以现在提出双循环是一个很重要的国策。


  作者为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本文为作者在2020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的演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