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青眉:为什么基金赚钱 基民却赔钱
孟青眉:为什么基金赚钱 基民却赔钱 |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自开放式基金成立至2017年底的20年,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6.5%。年化16.5%,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20年前,你投的1万,到了2017年底,会变成21.21万。
投资基金第一课:先搞懂为什么基金赚钱 基民却赔钱 |
青眉带大家再看看近十年的数据,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所的统计,截止2019年底,我国主动型股票和混合型基金的十年整体上涨了96.52%,年化收益接近7%,大幅跑赢了下方的沪深300。
然而,我们身边大部分基民的感受却是截然相反,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亏损出局。基金赚钱、基民却亏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青眉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高位追涨
关于追涨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假设一只基金一开始规模为1亿,假设此时基金净值为1元,几个月之后,该基金净值上涨了100%,净值为2元,变成了一只大牛基,在各种宣传带动下,此时暴涨到了70亿,这其中,有2亿是一开始的1亿净值增长导致的,剩下的68亿元是哪来的?答案:基民追高买入。
再往下假设,到了年底,这只基金又从高处下跌了20%,即:净值由2元跌到了1.6元,此时,基金经理全年业绩是从1元到1.6元,当年,基金业绩总体上涨了60%。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下图为近10年公募基金发行数量与份额。
再看看近10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发行数量与份额
可见,在市场火热时,不仅新基金的数量会增加,发行的规模也会跟着飙升。
基金的发行数量和份额基本和股市行情呈正相关关系。而基民对基金投资明显呈现出“熊市无人问津,牛市跑步入场”的特征。
基金界有句话叫做“好卖不好做,好做不好卖”。由于基金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管理费,而基金的管理费与规模挂钩,而非业绩挂钩。
大牛市中,基民购买基金的热情高涨,规模容易做大。然而,发行容易,在牛市中进行投资,却非易事。
而熊市中,很多股票由于下跌,具有相当不错的性价比,因此,反而是基金建仓的好时机,然而市场交投清淡,基民情绪低,对后市持悲观态度,此时的基民更多的是赎回。此时,基金好做,却不好卖。
此外,大部分基民买基金时,主要参照排行榜,买入的基金多半是近段时间的热点或短期排名考靠前的基金。一些基金销售平台,也倾向于向投资者推荐近期的热点基金。
这和炒股的道理其实是类似的。这些进入公众视野的热点基金往往估值较高,后期追入的基民如果没有及时撤出,可能沦为最后的接盘者。
实际上,投资要想赚钱,应该遵循“人多的地方不去”,能够让基民真正赚到钱的基金,从来都不是靠抢的。
二、频繁交易
由于,大部分基民买基金都是在赚钱效应的带动下进场,买的基金大都是近期的热点,消费走强买消费、5G热门买5G。
不少基民的投资路径是这样的,买入风头正劲上的A基金,持有了一段时间收益不理想,为什么涨了这么多,我一买就跌了?于是卖出,换入有着热门概念的B基金直至CDE,更有甚者持有不足7天,青眉提醒大家,如果是场外申赎购买基金,一旦持有时间不超过7个自然日,需缴纳1.5%的惩罚性税率,一旦短赎几次,损耗极大。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频繁交易和投资者过度自信是分不开的,根据《基金个人投资者投资者调查问卷分析报告(2018年度)》,有89%的投资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高于或者处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金个人投资者对自己基金投资的自信。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基金赚钱,基民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高位追涨、短线交易、频繁换基等。
其背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投资者在买入之前,并没有下功夫去研究基金。判断其当下的高收益是由于踩中了热点,还是源于其一贯管理能力优秀。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专业的青眉带你赢。V青眉:MQM66666
而对于指数基金而言,我们要研究其编制方式、历史业绩表现、跟踪误差、估值情况等,尽量在估值低的时候买入,高估时少投或者止盈,避免出现追高、频繁交易等不理性的投资行为。
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缓慢,而是徘徊,最险的道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最好的行情不是单边,而是止盈!没有​清醒的头脑,再快的脚步也会走歪;没有谨慎的步伐,再平的道路也会跌倒,迈开脚步,再长的路也不在话下,停滞不前,再短的路也难以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