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龙科技:揭秘P2P金融骗局
P2P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仅仅6年的时间P2P在中国从盛极一时到纷纷垮台,究竟是互联网与技术的融合还是纯粹的金融骗局,该如何定义p2p?
接下来麟龙科技为您揭秘P2P金融骗局
从2012年,第一批P2P在中国上线,仅仅三年的时间,中国已经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P2P市场,平台数量全球第一,交易额是美国的数倍。然而好景不长,仅2018年一年的时间,已经700多家停业或出问题,维权事件频发。
P2P英文全称Peer toPeer,意思就是点对点的网贷平台。按照国外的定义,P2P本质上是金融信息中介,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产生债权债务关系,P2P受到严格的准入和过程监管,而中国式P2P从一开始就变异了,和国外很不一样:
第一,监管模式不一样。相对于美国严格的P2P监管模式,中国P2P监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处于真空模式,直到2015年才正式纳入银监会监管体系。
第二,市场定位不一样。中国的很多P2P并没有做到点对点,多依托小贷平台,科技含量低。具体运作模式是:出借人借款给平台,平台再借给借款人。因此这种模式并不是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
第三,运作模式不一样。国外P2P采用线上操作一体化操作,基本上所有的流程都在线上完成,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而中国的很多P2P多为线上和线下结合模式,线上筹集资金,线下开发客户、审核和风控等,不少平台通过设立线下实体店增强获客能力。
尽管P2P监管趋严、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逐步增加,但P2P投资陷阱还是存在。问题平台假借互联网金融、P2P之名,行诈骗集资“伪金融”之实,突破监管红线,涉嫌违规操作。
常见的有以下这三类骗术:
第一类是自融自保。
和P2P平台信息中介的定位不一样,自融自保是平台发标为自身融资,借款人即为平台或平台关联方,自保是平台为投资人提供本息保障。
实际上,P2P平台的本质是中介机构,作为第三方平台连接借款人和投资人。但现在不少P2P平台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为平台实际运营方或关联方融资,严重偏离P2P的运行逻辑,完全丧失了应有的中立立场,失去了第一道风控保护,后续资金的用途更是无法监控,甚至会出现虚构融资项目、伪造抵押担保等乱象,潜在风险极大。
第二类是短期诈骗。
由于中国P2P多定位为小贷公司,准入门槛低,诈骗成本低,所以有些P2P平台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短期诈骗,利用投资者想要快速盈利的心理,冒用投资背景包装平台,采用高额返现、“秒标”“天标”等手段吸引客户投资,骗了钱就跑路。
第三类是庞氏骗局。
与短期诈骗不同的是,庞氏骗局通过借新还旧,存续期较长,融资体量较大,社会危害更严重。
这类平台基本上就是一个套路,通过承诺高额收益吸引投资者,但实际投资收益无力覆盖投资者利息,只能用新增投资者的本金支付前期投资者的本息。一旦新增资金放缓或者停止进入时,整个体系就会崩盘,投资者基本血本无归。
多数P2P问题平台都有庞氏骗局的影子,估摸庞大,如e租宝、钱宝网、中晋、快鹿等,还有前不久出事的善林金融、中融民信、钱宝网、唐小僧等
以上就是麟龙科技为您揭秘的P2P金融骗局,希望能够帮助您识别投资陷阱,规避P2P投资风险。
接下来麟龙科技为您揭秘P2P金融骗局
从2012年,第一批P2P在中国上线,仅仅三年的时间,中国已经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P2P市场,平台数量全球第一,交易额是美国的数倍。然而好景不长,仅2018年一年的时间,已经700多家停业或出问题,维权事件频发。
P2P英文全称Peer toPeer,意思就是点对点的网贷平台。按照国外的定义,P2P本质上是金融信息中介,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产生债权债务关系,P2P受到严格的准入和过程监管,而中国式P2P从一开始就变异了,和国外很不一样:
第一,监管模式不一样。相对于美国严格的P2P监管模式,中国P2P监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处于真空模式,直到2015年才正式纳入银监会监管体系。
第二,市场定位不一样。中国的很多P2P并没有做到点对点,多依托小贷平台,科技含量低。具体运作模式是:出借人借款给平台,平台再借给借款人。因此这种模式并不是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
第三,运作模式不一样。国外P2P采用线上操作一体化操作,基本上所有的流程都在线上完成,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而中国的很多P2P多为线上和线下结合模式,线上筹集资金,线下开发客户、审核和风控等,不少平台通过设立线下实体店增强获客能力。
尽管P2P监管趋严、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逐步增加,但P2P投资陷阱还是存在。问题平台假借互联网金融、P2P之名,行诈骗集资“伪金融”之实,突破监管红线,涉嫌违规操作。
常见的有以下这三类骗术:
第一类是自融自保。
和P2P平台信息中介的定位不一样,自融自保是平台发标为自身融资,借款人即为平台或平台关联方,自保是平台为投资人提供本息保障。
实际上,P2P平台的本质是中介机构,作为第三方平台连接借款人和投资人。但现在不少P2P平台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为平台实际运营方或关联方融资,严重偏离P2P的运行逻辑,完全丧失了应有的中立立场,失去了第一道风控保护,后续资金的用途更是无法监控,甚至会出现虚构融资项目、伪造抵押担保等乱象,潜在风险极大。
第二类是短期诈骗。
由于中国P2P多定位为小贷公司,准入门槛低,诈骗成本低,所以有些P2P平台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短期诈骗,利用投资者想要快速盈利的心理,冒用投资背景包装平台,采用高额返现、“秒标”“天标”等手段吸引客户投资,骗了钱就跑路。
第三类是庞氏骗局。
与短期诈骗不同的是,庞氏骗局通过借新还旧,存续期较长,融资体量较大,社会危害更严重。
这类平台基本上就是一个套路,通过承诺高额收益吸引投资者,但实际投资收益无力覆盖投资者利息,只能用新增投资者的本金支付前期投资者的本息。一旦新增资金放缓或者停止进入时,整个体系就会崩盘,投资者基本血本无归。
多数P2P问题平台都有庞氏骗局的影子,估摸庞大,如e租宝、钱宝网、中晋、快鹿等,还有前不久出事的善林金融、中融民信、钱宝网、唐小僧等
以上就是麟龙科技为您揭秘的P2P金融骗局,希望能够帮助您识别投资陷阱,规避P2P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