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汇易互动

私募排排网:私募基金有哪些认识误区呢?

私募排排网
2018/07/31 15:17:16
  金融市场,风险无处不在。在选择金融产品时,个人很难做出非常理性的选择,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主观的判断。在这个构成中,会形成一些认识误区。在私募领域同意如此。那么,私募基金有哪些认识误区呢?今天,私募排排网带大家来了解私募基金的五个投资误区。


  误区一、收益高的私募基金都可以买
  每位投资者都有着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偏好,因此在选择私募基金产品时,无论是激进型还是保守型投资者,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私募基金。若投资者在不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的情况下随意挑选私募基金,其投资结果往往是失败的。换句话说,投资者在挑选私募基金时需要考察的是风险调整后的基金收益,而不是仅仅只看绝对收益就进行盲目投资。
  误区二、短期业绩排行榜排名靠前的私募就买
  仅凭短期业绩排行榜的业绩来选择阳光私募基金并不科学。私募基金的业绩排名只能说明其过往表现,未来走势如何并无法得知。因此,私募排排网建议,投资者在分析排名时,需要综合分析该私募基金短期、中期和长期业绩。不仅要关注基金短期业绩的爆发,还要考察中长期业绩的稳定性,以及业绩背后的驱动因素的可持续性。
  误区三、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管理的阳光私募一定好
  公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是近年来的大趋势,虽然不少明星基金经理来自实力派的公募基金以及大型券商,背景光鲜,过往投资业绩靓丽,但对于公转私的明星基金经理来说,通常面临着研究资源、市场资源、资产管理规模不如公募、需花费更多精力考虑公司运营以及客户压力等问题,往往投资业绩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对于明星基金经理新成立的基金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
  误区四、基金净值越高说明私募基金越好
  基金净值的高低受到4个因素的影响:成立时间、投资策略、投资类型和投资能力。基金净值水平仅仅反映了目前该阳光私募基金净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未来的收益高低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真正决定阳光私募基金未来收益情况的是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另外,成立时间不同,风格策略不同的基金之间也不能简单地通过基金净值来比较投资能力。因此,私募排排网建议投资者在比较不同基金产品时,可将同一时期成立、且投资类型相同的基金进行对比。
  误区五、阳光私募公司规模越大说明投资能力越强
  私募基金业绩追根溯源,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模式。 逻辑上讲,基金公司规模越大,可投的投研资源越多,故而业绩应该越好。但是从实践来看,关联性并不十分明显。公司的管理规模需要与其投资策略、投研团队、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相匹配,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公司的管理规模并不是选择基金最重要依据。投资者在实际选择的过程中,除了公司规模之外,还需要考察私募基金公司本身的运作能力、私募基金的产品设计、基金管理人的变动等诸多因素。
  好,以上就是关于私募基金投资认识的五个误区,下面私募排排网来给大家简单总结下:私募基金有一些认识误区,并不是收益高就可以买,收益高意味着风险大,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短期的业绩不能当做一个买入的理由,业绩只代表过去,何况是短时业绩。公转私,虽不能说想转行差别那么大,但是公募和私募的区别还是很大的,纵观公转私的基金经理,总体表现差强人意。第四点是关于基金净值,净值越高,表示当前该基金的市场价值并不代表未来。最后,私募的规模大小和业绩并没有十分明显的联系,因此也不能当做购买私募产品的依据。